一直待在“新田”的智瑶发现自己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光是查看和批示各种文牍,一天到晚连吃口饭的时间几乎都要没有,上厕所都得一手拿着文牍和另一支手捏着笔。 “相关的行政制度要搞起来了啊!”智瑶坚持了一个月,近期变得开始有耳鸣声了! 其实,平时不会有那么多事,主要是近期老智家的动作太多太大,列国也被刺激到,合起来的反馈才会那么剧烈。 首先,老智家真的把“濮阳”拿下了。 当然不是一种骗城的方式,正大光明通知对方,再使用攻城的方式,花费了半个月才给攻克下来。 这是智徐吾想要学智瑶围点打援,消灭卫国更多的军队,为以后的兼并减少麻烦。 比较可惜的是卫国各地方贵族,他们也不知道是反应迟钝,还是对什么不满,仅有少数一些卫国贵族出兵援救都城,大多数卫国贵族干的事情是集结家族私军原地自保。 现在智氏面临一个问题,控制了南子、卫君辄以及许多公子、公孙,连带卫国大批顶级贵族也捏在手里,应该怎么去处置他们。 “他们愿意道歉,割土也没有问题,实在是表现得太配合了!”智瑶从来没有想过会因为对方配合而苦恼。 依照智申的意思,要求卫国割让几个城邑就行了,可不要在卫国那么配合的情况下再干出灭国的事情,要不然智氏哪怕这一次能灭掉卫国,接下来名声绝对是要臭不可闻。再跟其余列国交战的话,必将逼得列国君主和公族跟智氏玩命。 智瑶部分赞成智申的说法。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要卫国割让城池的话,割几座,又是哪些地方的城邑呢? 所以是,卫国这一次躺平,一下子给智瑶造成了老大难题。 如果卫国坚决抵抗,相反智瑶会感觉很开心,灭掉卫国可能会有更大的损失,兼并起来则是在舆论上俱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现在的情况是,卫国选择了躺平,反倒是逼得智氏不能将卫国折腾得太惨了。 “如我邀公子蒯聩前来作客,如何?”智瑶问的是孙武。 没错,就是那一位孙武。他在十天前抵达晋国,今天才抵达“新田”并进入智氏家宅。 这里面有比较长的一段故事,跟晋国在“艾陵”给了吴国一记狠的,随后宰予在吴国内部给孙武编小故事的关系很大。 孙武刚见到智瑶,没有来得及破口大骂,又或是谈一谈那些小故事的事情,人刚坐下就被问了那么一句,整个人都呆了。 “抑或割卫之‘戚’、‘圉’、‘青丘’三城。孙子以为如何?”智瑶又问道。 “……”孙武觉得自己应该好好捋一捋。 人在山中修书,天上砸下好大一口锅,不止伍子胥的死跟自己有关,连带夫差出兵北上遭遇惨败也是自己的责任。这些都叫什么事? 还有更过份的地方,有传言说楚国邀请孙武前往任职,一给就是令尹的职位。 毛病了啊! 人家楚国什么时候出现过非公族的令尹?当前的子西要栽培白公胜,谁看不出来呢? 有那么些小故事倒是有理有据,例如越国正在酝酿复仇,孙武早有发现却是没有力谏夫差再次灭掉越国;然后就是弱齐的国策不对,吴国应该做是跟齐国结盟,一起挑战晋国霸权。 孙武低叹一口气,比较无奈地说道:“武只愿修书,如何得此灾祸?” 智瑶只知道人来了就行,不愿意干活也能白养着,不再问计,笑着说道:“智氏有一城曰‘黄父’。此城可容大贤,师李亦在。” 没法子了。 孔子现在的名声挺大,就是负面的名声多一些。 能算上是贤者的人不少,老子虽然还没有干成什么大事,仅仅是当过周王室的典藏就是一种别人没有的资历,别说有相当多名声很大的人专门前往请教这一事实了。 孙武好像对老子没有兴趣。 智瑶又说道:“穰苴亦在我家。” 这个就引起孙武的兴趣了。 说起来,司马穰苴和孙武还是本家。两人都是田氏的出身,只是不清楚有没有过接触了。 孙武并不想跟智瑶多聊点什么,实际上能好好地讲几句话都算有礼貌了。他来晋国,需要先看看智氏各封地的情况,随后再亲眼见识一下智氏私军的战力,之后才跟智瑶有得聊。 智瑶在得知孙武想做什么之后,拦是肯定不会拦着,乃至于会暂时放下手里工作,刻意又专门地带上孙武先到“黄父”一游。 因为有过刺杀的事件,轮到智瑶出门的时候,五十名甲士是标配,少不得一些身手灵活又矫健的武士,外围则是必须有人先行探查,安保的规格方面比一国之君都要高。 孙武并不介意去“黄父”,到了地方直接说让智瑶不要跟着,跟着想看到实际状况太不容易,自己逛一逛也就是了。 好像……,有点道理的样子? 身份足够高,哪怕自己没有当回事,下面的人敢随意应付吗?不说是多么造假,刻意地去规避某些事项,总是会做的。 所以,领导通知之后再去某个地方,能看出什么的话,该是下面多么不小心啊。 “赵氏出兵北上?”智瑶人离开‘新田’,苦了往来送消息的人了。 关于赵氏出兵北上的消息,负责的人探查到立刻用快马传递消息,送到智瑶手上花了十八天。 根据情报,赵氏一个“师”目标很明确地往夏屋山行军,事先也通知了沿途的智氏邑宰。 没有得到智氏家主同意再大军路过这种事情,除非是打内战的时候,要不然一般不用得到允许,事先进行通知纯粹是表明无恶意。 智瑶心想:“只有一个‘师’吗?” 一个“师”肯定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