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 章(1 / 2)

徐侍郎是他亲自擢拔的人,因做事儿踏实靠谱,从前很受他的赏识。但这个时候,他非常想让徐侍郎进后宫担任林容的内宫护卫,让他进行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培训。

“够了,哀家今日过来,不是来听你们长篇大论。”对徐侍郎这种干实事的劲头,太后十分忌惮,自然不愿意他继续说下去。她强硬打断对方,道:“刘阁老,你来说。御史台所说的那几封信件,有没有对比过笔迹和徽记?还有一件带着暗记的什么信物,又如何证实是出自哪一家的?就算这些确有可疑,若是没有旁的证物,一封信件又能说明什么?”

当然不能说明什么。

徐侍郎愣了半晌,低头不敢言。

刘璋颤颤巍巍上前,刚要开口,意识到自己的牙掉了,又疼得吸了一口气。他忍痛说出了“回禀太后”几个字,脸上的褶皱都扭成了一团。

太后无奈叹一口气。

这些年谢家的子孙不大出息了。刘璋的辈分比她还长一辈,再往下的小辈们却难有大的建树。

上京中有王太傅、温督察御史,有林尚书、陶尚书等。郡县府台里,崔家有掌权的一方势力,王家有出息的孙辈,连林家的庶子都能在外历练。

谢家如今却只有一个刘璋……树大根深的谢家,靠着女婿和太后的裙带关系支撑,这就是难堪的现状。正因这样,谢皇后病逝后,谢家出第二位皇后的愿望才非常强烈。

看似花团锦簇,但等她真的老迈了,族中又该如何?

比起翅膀硬了的小皇帝,姻亲王家似乎是更大的威胁。她几乎能看到不久的将来,王皇后会成为第二个她,如今谢家拥有的一切都会被王家取代。而且不同于和姻亲们交好的谢家,将来的王家通过对其余世家的洗劫,他们将无所畏惧,也根本不必再报团取暖了……

此时,宫人们及时上前,给刘璋搬了一把椅子,还捧了茶。刘璋喝了一口热水,缓了缓,才道:“当务之急是出兵闽南,剿灭海盗。不论是孙督军,还是已经致仕的谢太爷,都应该缓一缓……如今闽南情况不明,此前已传令调动就近的豫章都督派人迎战,但至今没有消息传回来。若是可以,请圣上恩准在城防营中任职的谢校尉为他的祖父戴罪立功。”

谢太后眼睛一亮。

她就知道,刘璋早有主意!

谢四老太爷有没有参与通敌目前都不重要了,大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平息闽南的战乱,所以通敌之事可以容后再议!而闽南地处偏僻,就近能调遣的军队只有豫章都督,但传令的武官快马加鞭来回需要一月,如今还未返京呢。

当然,事从权宜,得到临郡发生战乱的消息后应当主动派兵,这是在郡县做官的本职。

而近日,上京中正在抽调了城防营和潼关的几队人马,预备南下。

六品武将谢校尉,今年二十出头,比起官位,他还有一个更显赫的身份——先皇后的弟弟。谢太后对他没有太多的印象,毕竟他只是众多子侄中默默无闻的一员。

“皇帝,刘阁老所言甚是。”太后笑看向李弘:“所谓通敌之事,证据不足,难以定性。如今不是秋后论罪的时候,皇帝以为谢校尉如何?”

她知道,李弘会推举另外的人反驳她。

但这没有关系,朝中还是世家党羽居多,调兵遣将的事情都是朝堂共议才能决定的,到时候……

“谢十一少爷是朕的妻弟,是太后的侄子,深得皇室看重,朕认为最好不过。”李弘淡淡一笑:“母后,就这么定了吧。”

太后:???

李弘难道是在上京呆久了,不明白调兵出征的真正意义?

前线迎敌、尤其是在孙督军战败身死的前车之鉴下,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回报同样很高。几万的兵马,先锋将军一人总揽大权,就算官位不高,也是手握重权不可小觑。更何况选择谢家的子孙,就是将闽南的动向握在了谢家手里,战场情况如何、有没有找到通敌的证据,不都要凭将领们传回的战报?将来若事态不利、被李弘抓住了别的证据,那就是戴罪立功、功过相抵;若没有这么糟,十一少爷就能凭借军功扶摇直上,很可能在平乱后就地擢拔为督军,前途不可限量。

“皇帝当真……”

“战乱当前,朝中为了将领之事悬而不决,只会贻误军机。”李弘望着太后:“当年刘阁老曾做过帝师,这是他教导朕的。”

刘璋曾为年幼的李弘担任过两年帝师。

但所谓师生的情谊,和党羽的立场相比实在不值一提。刘璋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别人做了帝师都会当做一生的荣誉,他却从不会主动提起。

李弘也是一样。他在亲政后,会对另一位帝师、大儒杨先生行礼,但没有给刘璋这个礼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