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所以——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这个时代,教育文化资源高度垄断,平民当真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这位徐之才,出身世医家族。东海徐家自晋代徐熙起医风不断,传至徐之才时已号称“八世家传”,声望最为显赫。 据说,这徐家医术后世也并未断绝,甚至延伸至明代洪武年间的太医院院使徐枢,真称得上一句医泽绵长了。 徐家本来一直在南朝,徐之才本人更是少有才名,五岁诵孝经,十三岁被召为太学生,可惜被北朝所俘虏了。 南北朝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北朝将边界线由淮河一路压到了长江,可见南朝武德多么不充沛。 江淮的百姓更是经常被掳过来掳过去,你是哪国的人,当真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 两晋南北朝这几百年的乱世,也是胡汉大融合的时代,汉人出仕北朝实属正常。 眼前的这位徐之才还年轻,应该是被这段时间的瘟疫搞得整个人好像随时都要挂了。 “郑姑娘?” 他上下打量了高玉几眼,眸子当中颇为不信任。 不过高玉知道这徐之才虽以医术名留青史,但做官也是极有本事的。在北齐官至尚书令、爵至西阳王,也是位极人臣。 “之前的口罩,就是你做的?” “是。” 徐之才略微颔首,幅度之小仿佛他头上顶着一筐金饼。只要稍一低头,这金饼就会散落一地、瞬间消失。 此人能在北齐的官场、高洋高湛手上不仅活下来、还顺风顺水的,一定是个人物。 “倒算是有些新意,寻常遮掩口鼻的布巾、没有这么方便。” 《黄帝内经》中提到,抗御“疫疬”时最重要的就是“避其毒气”。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肺朝百脉,司呼吸”,“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传染病最先侵犯呼吸系统。 徐之才捏了捏眉心:“听说你也略通医术?” “略知一二吧。” “口气倒不小,那眼前这状况,你看可以做什么?” 徐之才是药剂学大家,撰写了很多的药方,对于妇产科也特别精通。 明明有这样的妇产科神医,可叱地连姑姑生产时却无人问津,可见世态炎凉。 高玉虽是个医学生,唯有对付精神病人方面勉强算是专业。 其实面对瘟疫也主要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从高延宗打完抗生素之后立竿见影来看,这应该是细菌感染而非病毒感染。 主要的细菌性传染病无非就是痢疾、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伤寒、猩红热这一类的。 当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类的没这么早。 “应当是伤寒吧。” 治疗方法也是大同小异,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和能量,然后靠你自己扛了。 而且瘟疫一证,历代都是有成方,最重要就是桂枝汤,另还有大青龙汤、阳旦汤、越脾汤、黄芩汤、白虎汤、大小柴胡汤、三承气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啊。”高玉绞尽脑汁说,“六淫之邪,中人为病,风寒尤甚。盖风者,善行数变,其势猛急;寒者收引拘束,其气坚凝。” 这番话说完,徐之才难得正眼看着她:“敢问郑姑娘师承何人?” 所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非累代行医者、一定医术不精。 “我的师傅乃一云游道人,道号中南……”她随便胡诌了一通,徐之才听的心烦,“一般的药材你可都识得?” 高玉诚实地说:“不识。” “蠢材!”徐之才脸色难看,“生为医者,你竟不识药材?!” 高玉还没毕业就穿越了,真的没吃过社会的苦,也没见识过这样的老板。 她在药房头晕眼花地找着药材,边找边骂。 徐之才这人固然才华横溢,但这张嘴啊真是…… “三斤半的鸭子、二斤半的头---就剩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