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得失之间(1 / 1)

个人有个人的诉求,集体又有集体的利益,各自的立场不同,会做的事情肯定是选择利己。

赵毋恤骂智宵、魏驹和韩庚,换作能够占便宜的是赵氏,相信赵毋恤跑得比谁都要快。

骂完之后,赵毋恤也赶紧带着部队回国了。

这一次对赵氏来说不算事发突然。

毕竟,赵鞅早就在等着,只是赵毋恤事先并没有得到通知,到底是赵毋恤不受重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呢?

卫国的“马陵”跟晋国本土只是一河之隔,只不过这边的河段太宽,水流方面也比较湍急,着实不适合渡河。

魏驹和韩庚选择的路线是前往“棘津”过桥,由谁来攻打“沫”地,他们应该会私下进行意见交换。

跟智氏攻夺“沫”地不相同的是,智氏一旦拿下“沫”地就等于把控住了晋国中部、南部、东部的所有要冲之地,魏氏和韩氏出于最基本的扩张需要,怎么都不愿意智氏再将“沫”地拿到手。

魏氏攻打范氏期间,攻夺了范氏中南部的所有封地,要是再能够将“沫”地拿到手,使之相连接的同时,他们也拿到了一个关键战略要地“棘津”。

韩氏在内战期间只是攻占了范氏、中行氏极少的封地,所扩增的封地大多来自中小家族。

这倒是符合韩氏的家风,他们历来不跟同等地位的卿位家族搞恶性竞争,比较喜欢逮着中小家族可劲地薅。

因为韩氏盯上的中小家族无法幸免,韩氏的名声比较好就是出于这点,受害者不是变成韩氏的自己人,便是挖坑被埋掉,没有人骂能让名声不好吗?并不是韩氏作为晋国卿位家族真的有多么好。

智宵当然知道魏氏对“沫”地的渴望,提出由智氏来掌控“沫”地,很清楚一定会遭到魏氏的拒绝。

明知道会被拒绝还提出诉求,智宵除了逼魏氏动作快一些之外,还会在后续的一些行动上,给魏氏制造一种智氏也没有那么嚣张跋扈的印象。

所以,智宵率军接近“沫”地,看到魏氏已经在展开攻城行动,找个地方让部队驻扎,得知魏驹在赶来见自己的路上又很利索地拔营离开了。

魏驹来了只看到智氏所部驻扎过的遗址,看着智氏大军离去的方向沉默不语。

本来魏驹麾下只有两千多将士,过“棘津”返回本土,向“凡”等地抽调来了增援,合兵约有三万余人,不做编制调整与休整,立刻兵逼“沫”城进入到攻城模式。

这个说明什么?说明魏氏之前在“凡”地屯兵是在预防范氏、中行氏,同时也等着对“沫”地展开攻击行动,老早就将眼睛盯上“沫”地了!

如果智宵硬要插一脚,魏氏那边心里会很不爽,可是又无法阻止智氏对“沫”地征讨,双方明里是在攻夺“沫”地,暗地里少不了一系列的摩擦,两家的关系必然是要恶化,乃至于有可能摆明阵势玩一手兵戈相向。

老智家在这一次内战中获得的好处已经很大,达到了真正的树大招风。

范吉射、中行寅等人兵败外逃,他们也没有兵力再守住其余封地,内战的过程已经到了后期。

赵氏轻易得胜,接下来就是赵鞅大肆扩展战果的时候,必定会有一系列的用兵动作。

因为赵鞅使用水攻的关系,大片的土地被水席卷,经济以及农业设施上肯定要出现损失,可是赵氏起码保存了手头的兵力,有能力扩大战果是一方面,有实力跟其余卿位家族继续平起平坐才是关键。

既然内战已经快要结束,晋国内部肯定是要历经重新洗牌,智氏与韩氏已经结盟,赵氏也会想要寻求盟友来抗衡智氏与韩氏的结盟,谁有资格跟赵氏结盟,当下谁又会是赵氏最合适的盟友呢?除了魏氏,还能是哪个家族。

因此,智宵不能将魏氏逼得太狠,同时要避免增加智氏在魏氏的恶感,懂得舍与得也就成了关键。

要不然的话,分兵之后的智宵手里还有一个满编军团,再根据智氏与中行氏同出荀氏的关系,攻打“沫”地绝对要比魏氏更加轻松。

说白了,智宵可以联络中行氏的族人与家臣,明知道中行寅又兵败的那些人,选择与魏氏交战再落得一个莫测的结果,还是直接投靠智氏,聪明人都会做后面那个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