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此一别,何日再见(1 / 1)

能够看出智宵一直在对吴国君臣发出警示,可是从吴国君臣的反应来看,好像是起到了一种反效果?

不难理解,吴国君臣会觉得智宵是在抬高越国而贬低吴国,哪怕是听了觉得有道理,很难免不因为自尊心的因素提出反驳。

人都会产生一种自我暗示,思路在往吴国根本不用在乎越国的方向思考,慢慢也就会认为越国还真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地方。

到后面,干脆就变成了吴国的大臣在自说自话,意思就那么一个:晋人懂得什么越国,只有吴人才了解真正的越国。

见到是这种效果,智宵不再发表什么言论,结果却让一部分吴人以为驳倒了智宵,随后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兴奋状态。

“吴国必亡于越国。”

讲那句话的人不是智宵,相反是从头到尾没有参与讨论的魏驹。

为什么要讨论越国?不就是吴人自己先起的话题吗?

在魏驹看来,吴人简直是有点莫名其妙,明明智宵是站在第三方讲自己的看法,变成了吴人出于自尊心听不进正确的意见。

所以,吴人或许并不是想从晋人这边得到什么意见或建议,摆明是想听到晋人对吴国的赞美。

智宵有点意外地扭头看向魏驹,问道:“何有此言?”

魏驹沉着脸说道:“吴国新败仍旧听不进他人之言,便是下次讨伐越国功成,日后仍旧将有越国可乘之机。吴人如此小觑越人,安能不亡于越国之手?”

智宵差点为魏驹的言论鼓掌了。

道理不就是那样的道理吗?自尊心过剩导致看不到他人的优点,没有较量就要先输一半了。何况是进行的是国战,任何的粗心大意都将导致不可预料的结果。

可能是吴人觉得自说自话没有意思,现场慢慢安静了下来。

夫差看上去因为群臣驳倒智宵而变得很高兴的样子,发现伍子胥一脸不悦,再看到孙武面无表情,稍微愣了一下下。

以出身而论,伍子胥和孙武都是外来投效的身份。

所以,夫差就思考道:“两人都不是吴人,缺了作为吴人的归属心,感觉不到同等的快乐吗?”

如果伍子胥和孙武能听到夫差的心声,想来会觉得透心凉吧?

不少吴国本地出身的大臣也发现了伍子胥和孙武的异样,与两人交好的一些大臣,他们不免就要提醒伍子胥和孙武注意场合了。

“伍卿、孙卿。”夫差招呼了一声。

伍子胥和孙武直立起腰杆,面对夫差的方向叉手为礼。

“寡人三年之后必将出兵讨伐越国,二位还需用心啊!”夫差不知道是在警告,还是许以期许。

作为一国之君的夫差特别说那样的话,只证明是对伍子胥和孙武有所不满了。

而伍子胥和孙武其实也能猜到为什么,大家因为讲得智宵无话可讲都那么开心,独独他俩是那一种表现,怎么可能不让夫差多想呢?

站在君主的立场,夫差敲打伍子胥和孙武是很正确的事情,并且在时机上面非常准确。

毕竟,夫差才刚刚继任君位,正是缺少威严的阶段,打压一下先君的重臣,尤其是伍子胥和孙武战功赫赫,起码能对群臣起到震慑的效果。

所以了,伍子胥和孙武才不会跟夫差顶牛,皆是恭敬答道:“不敢有负君恩。”

到底是阖闾重用的恩情,还是夫差的什么恩惠,只有伍子胥和孙武自己心里清楚了。

“吴国自古便有屠戮大臣习俗,若是伍员、孙武不敬吴君,后果实属难料。”韩庚低声说道。

智宵与魏驹当然同意韩庚的说法。

晋国与吴国的会盟次数很少,最让晋人对吴国印象深刻的是寿梦在会盟期间干掉随行十余位贵族的事情。

当时,晋悼公异常诧异寿梦怎么说杀死大臣就杀,得到的答案是那些吴国的大臣对君主不敬。

因为不敬就要杀掉?哪怕是在大一统的王朝,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得极少。不是因为皇帝的权力比诸侯少,主要是互相之间的平衡,再来就是随意杀害大臣容易致使君臣离心。

那个时候最让晋国感到惊讶的地方,在于寿梦一次杀了十多位大臣,结果其余贵族一点表示都没有,并且吴国也没有因此而爆发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