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追悔莫及啊!(1 / 1)

文种为什么会是一副气势汹汹的模样?这个要从逢同回去后说起。

逢同不是陪同智宵前往“苎萝”了吗?他回到都城肯定需要汇报,再被提问一些沿途的事情。

其他人或许关注点全在智宵到“苎萝”之后怎么搜罗美人上面,听到智宵招揽了范蠡也不会有什么想法。

早就看出范蠡有大才的文种,他却是在知道范蠡接受了智宵的招揽后,很直接地当场大喊了一句谁也听不清楚的话。

约在二十一年前,文种与范蠡首次见面。当时的文种还是楚国的官员,在一个叫“宛”的地方当邑宰。

文种什么时候从楚国来到越国无可考究,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成为越国的官员,他在十六年前再次见到范蠡,两人交谈下来有各自的震惊。

当时的范蠡很不明白文种为什么要离开楚国前往越国,文种给予的答案是再有才能的人,一旦不是公族根本无法在楚国出头。

必须说文种的认知很清晰,并且说得一点都没有错。

目前除了晋国、吴国和越国之外,大多数诸侯国的权力基本被公族把持,非公族的天花板就是获得大夫爵,想要在朝堂获得什么权力则是没有可能。

而各个诸侯国那么严防死守的锅在晋国身上,原因是晋国的权柄全被卿位家族把持,第一个被吓到的国家就是郑国。

在公子乔(子产)在世时,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核心就是一再削弱郑国非公族的贵族权力和实力,期间还引发了“五氏叛乱”这个事件。

当时郑国非公族的贵族实力确实有点强,其中以侯氏的实力最为雄厚,子产在拿第一个非公族的贵族开刀过后,侯氏立刻做出反应,联合司氏、堵氏、子师氏和尉氏发动了叛乱。

而这五个家族中其实有两个也是公族,只不过他们在之前的内乱中失败,不甘心之下才与侯氏走到一块。

子产拿“五氏之乱”来证明自己举措的正确性,认为只是想要削弱就发动叛乱,一旦真的让他们做大,那还得了?

在后面,侯氏投靠晋国并被接受,此后郑国北部的“滑2”等地就永久归于晋国疆域的一部分。

其他诸侯国看到郑国那样,他们也会担心非公族的贵族做大,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打压行动,以至于非公族封君的话,压根没有可能获得太大的权柄。

因此,子产推动之下的“五氏叛乱”起到的影响贯穿了春秋中期和晚期,直接导致的就是绝大多数诸侯国不敢相信外臣,结果也很难获得优秀的人才来发展并壮大国家。

与之相对比的是吴国和越国,他们一再从国外吸引人才前来效力,先后用极短的时间就得到了崛起。

文种已经向勾践大力举荐范蠡,以文种的心态就是:明明是我先来的,也差不多谈好了条件,结果范蠡特么跳槽了!?

事实是什么?范蠡已经等了文种……或者说越国十六年,一个人才有多少个十六年,不怪范蠡被智宵招揽时稍微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这个也是信息差有关,范蠡并不知道在文种的举荐之下,勾践已经对自己产生了兴趣,有极大的聘任可能性。

然而,以前是范蠡没得选,只能苦苦地等待越国任用自己,并且很像是一厢情愿地相信越国会任用自己,等于一切都还没有谱。

现在,范蠡得知文种要硬闯晋人的营寨,知道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见到文种就是被怒气冲冲一顿骂,听清楚了露出一幅“明明是你拖拖拉拉了十六年,还能怪我咯?”的表情。

文种看懂了范蠡的表情,知道不能怪范蠡投效晋国,仰天低叹了一声,很是落寞地呢喃:“天意,这是天意啊!”

怎么说呢?

成功被文种勾起兴趣的勾践已经有心思见一见范蠡,只是时间并没有确认下来。

在勾践有意思要见范蠡之前,结果范蠡接受了智宵的招揽。

讲究先来后到的话,文种从来没有给予范蠡确切的承诺,仅是站在帮忙的立场,述说一个有可能,人家智宵见到范蠡直接招揽,等于变成了智宵早于勾践之前先下手才对。

所以,文种在恢复理智后,太清楚自己根本没有苛责范蠡的立场,乃至于要因为自己拖延了十六年而感到对不起范蠡,只是心里的遗憾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