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听起来很荒谬,可脸皮厚有时候是一个优点。
智宵就需要一个脸皮厚的人为自己四处奔走,其人最好是再能言善道一些。
在这一众门徒之中,能从言谈中看出几个人挺不错,只是智宵需要再深入观察一下,考虑要不要对他们进行招聘。
其他人会顾忌鲁国三桓,智宵并不需要。
所以,智宵过来拜访孔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星”,前来卫国布局的同时,想要招聘一些合适自己的人才而已。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智宵每天跟孔丘聊一聊,更多的时间则是花在与一众门徒的接触上。
“此些人等携器众多,游荡于列国之间,行为甚是张扬。”程朔就知道孔丘的名声不太好听,猜测跟总是带着几百上千或更多人到处武装游历有关系。
幸亏孔悝的家底足够,普通人家真的招待不起这么多客人。
这些作客的人,他们每天起得很早,在孔丘的主持下进行早课,随后想读书继续读书,想锻炼体魄则是去锻炼,到了中午时分会聚堆做学问到傍晚。
智宵经常会天没亮就被阵阵的读书声吵醒,有起床气当然会烦躁,派人训斥或使用武力没到这份上,习惯每天会被读书声吵醒,相反开始羡慕起了孔丘。
羡慕什么?
知道当前的有些诸侯国,他们举国上下的人口只有两三万人吗?
孔丘有三千名以上的弟子,大多是带艺拜师,不提这些人学识到底怎么样,人数多达三千,差不多是一个小型诸侯国的十分之一人口数量了。
最夸张的是三千弟子人人识字,这在当前时代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在当前的时代,作为中原无可争议之霸主的晋国,国家总人口约有四百万人,举国上下识字的人不知道有没有三万?
那么就等于说,孔丘手里攥着霸主国十分之一的文化人资源。
“叔父,我欲聘师孔弟子为诸胥。其间可有风险?”智宵问道。
诸胥就是胥吏,也就是劝农、水工、捉守等等的小官。
程朔摇头说道:“二三子拒不纳赋,怎会屈从于诸胥位阶。”
古代的税收分“税、赋、征”三种。赋的偏旁为“武”,“赋”的含义是:纳赋人自带粮食,自己准备兵器,按政府的指示到指定地点报到,以应付官府的差役,或者参加战争。
因为“赋”是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税,所以又被称为“军赋”。另外,古代一词多义,“赋”同时也有军队的意思,比如“三赋”意思为“三军”。
依据周礼:天子有权拥有六支整编军,诸侯只能拥有三个军的编制。晋国是霸主,六名卿就是三个军的编制,八名卿就是四个军的编制,并且擅改了军制。
智宵觉得程朔说得有道理,以孔丘弟子之中大多数人贵族的出身,在这个“王侯将相有种”的时代,出生就是含着金钥匙,成年就会有各种官职加身,偏偏跑到鲁国拜孔丘为师汲取知识,显然是有更高理想和抱负的人,怎么会愿意当一个小官呢?
没有一小会,程集带过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叔仲武,是孔丘座下“无名”的弟子之一,晋国人的背景。
说起来,一些文献记载中,孔丘有七十二位有名有姓的弟子,来自当时的很多诸侯国,可是里面竟然没有一个是晋国人。剩下的弟子几乎在史册上无法留下名号。
“拜见世孙。”叔仲武看到智宵立刻行礼。
智宵笑着点了点头作为回应。
从前缀来看,这个叔仲武应该是某个小贵族家庭里面,属于无法继承父辈财产的儿子。
在晋国,贵族阶级家庭里的男性,他们一般会努力锻炼杀人技,等待某天纳赋时绽放光彩,没有财产继承权的儿子立下战功再成为某地的胥吏之一。
因此像叔仲武这种不好好待在家里锻炼杀人技,跑出国去寻找出路的人,要么是在家里极不受待见,不然就是有着远比在晋国按部就班过一辈子更高的理想。
叔仲武知道智宵是谁,更清楚卿位家族在晋国代表着什么,尤其明白晋国的“卿”在权威上位比列国的国君。
“不知世孙召见小人……”叔仲武就是了解太多,才会显得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