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止,或一君而兼举数事,由陶唐迄于赵宋,上下三千余年。” “自尧、舜、禹为始,至宋太宗赵光义止,历商汤、武丁、周文王、武王、汉文帝、武帝、光武帝、唐太宗、玄宗、宋太祖共计十四帝之‘圣明之景象’。” “而左史所书,乃以端庄小楷书写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事迹,真可谓用心良苦,似孙隆这般书画皆能者,在当年的东宫伴读中,理应比比皆是罢?” 这一下,王体乾的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明朝开科选士之时,皆用楷书作答试卷,务求工整,书法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 因此,大明科举体制下的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一眼看上去就像木版印刷体一样整整齐齐。 于是到了晚明,这种极具工整温雅气质的“台阁体”,就成了庙堂之上的官方通用字体。 只要是有志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个个都必须练出这一手方正光沼、匀称齐整的“博大昌明之体”,无论是诰制诏命,还是玉牒匾额,都用这种字体的书写而成。 故而明末便产生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景象。 通过正规科举考上来的文人士子的公文字迹倒规行矩步、如出一辙,反而由宦官写出来的文书笔风却自出机杼、各有风骨。 是故朱由校这一问,可以说是彻底把王体乾逼进了死角。 没有经过科举训练的人是不会主动去使用“台阁体”的,就像后世不走高考路线的高中生是不会特别去练习衡水中学专门为高考打造的“衡水体”的。 王体乾捧着那封奏疏支吾了半响,终究道,“……回皇爷的话,李实与奴婢虽一同在内书堂念过书,但李实在万历二十九年当先帝爷伴读的时候,奴婢还在文书房呢。” “后来奴婢到东宫典玺局当差的时候,已经是泰昌元年的事儿了,那会儿李实已经升了司礼监秉笔又兼掌御马监印,与奴婢全不是一路的。” “且李实在天启元年差往苏杭织造的时候,奴婢正掌尚膳监印呢,不多久,外臣弹劾卢受通夷,皇爷将他发配去了凤阳,奴婢这才得以进了司礼监。” “因此细较起来,奴婢虽曾与李实在同个衙门供职,但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奴婢还真不知道李实的笔迹该是怎么样的,不如皇爷让厂臣看看这封奏疏……” 魏忠贤一听,刚要上前一步跪下,就见皇帝“嗳”了一声,制止了他的动作,“忠贤!你别跪!你给朕站着别动。” 朱由校眼见魏忠贤站稳了身子,又低下头看向王体乾道,“朕是问你的话呢,你总是攀扯厂臣作什么?” “忠贤他又不识字,什么字体在他眼里都是一个样儿,都是爬在纸上的虫,他岂能辨认得出这封奏疏是否是李实亲笔所写?” 王体乾浑身一颤,将头埋得更低了,看上去像是恨不得立时钻进地缝儿里去似的。 启明迈着小短腿蹦跶到朱由校跟前,朝他比出了一个大拇指,「宿主,你好厉害,一句‘不识字’就将魏忠贤的干系给撇清了。」 朱由校冷冷地笑了一下,「不是我特意要为他撇清,魏忠贤确实不识字,他可是个历史上有名的文盲,这又作不得假。」 启明笑道,「历史上崇祯皇帝重查‘李实诬奏案’的时候,也是将这‘伪造李实字迹,填写空印奏本以诬陷东林党人’的罪名扣在了善于书法的李永贞头上,并没有归罪于魏忠贤。」 朱由校道,「那我这算不算是救了李永贞一命呢?」 启明犹豫道,「那这要看宿主你想怎么处理这件事了,历史上李永贞临刑之际,还向监斩官诉冤呢。」 「因为平心而论,李永贞做的恶事虽多,但伪造李实奏疏一事倒还真不一定是他所为。」 「毕竟王体乾、梁栋、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这五位司礼监秉笔大太监的字迹是很容易辨认的,只要拿出他们平日里誊写的朱批与李实的这封奏疏比对一下就行了。」 「而崇祯皇帝当时急于清除魏忠贤余党,根本来不及作什么笔迹鉴定,用一句‘李实空印本,李永贞填写,验是墨压朱’,就把李永贞给判了死罪了。」 朱由校道,「所以你看出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了罢?魏忠贤不识字,只要明熹宗不想治他的罪,连后来一力为东林党平反的崇祯皇帝都不能拿这件事作文章。」 「但魏忠贤他下面的那些替他办事批奏疏的爪牙可不一样,他们都识文断字,写得一手好书法。」 「倘或当真大动干戈地比对起字迹来,那下狱受审的又岂止魏忠贤麾下的那一二人呢?」 「因此他们都怕受连累,唯恐这件事闹大后,让外朝的政敌,或是觊觎司礼监秉笔之位的宵小钻了空子。」 「故而一旦我从笔迹印章入手,断言这封奏疏是伪造的,便既可以保住魏忠贤,让他继续为我在江南搞钱。」 「同时又敲山震虎,让司礼监哑口无言,教东厂不敢再去苏州逮捕周顺昌,这样一来,这‘开读之变’,不就在无形间被巧妙化解了吗?」 启明又道,「可授命底下人伪造李实奏疏,诬陷东林七贤,是魏忠贤有错在先,宿主你难道不应该小惩大诫一下吗?」 「你已经指出这封奏疏是伪造的了,那你就必须找出个幕后主使来治罪,此事若没有个了结,倘或他日传扬出去,必定会留下话柄。」 朱由校回道,「这又何难?你再看我如何应对。」 “你知道朕为何一听你念的那些词句,便能断定这封奏疏并非出自李实之手吗?” 皇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