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称王(4 / 5)

魏逆 茶渐浓 3543 字 2个月前

是去称臣的,且姿态也稍微硬气了些。

同样携带了大量的资财,还将战马增加到了三百匹,声称若是吴国孙权若愿意接纳辽东为臣,不计前嫌发兵来救,他日后每岁都以两百匹战马、四百匹骑乘驽马为上贡江东。

许完利益后,便老生常谈的分析起唇亡齿寒的道理。

说什么魏国若是将辽东灭了,便是真正的没有了后顾之忧,日后将会有更多兵力用于对战江东的前线。

最重要的是,魏国将得到辽东已然很成熟的航海技术。

江东赖以大江天险、精锐水军来抵抗魏国,若是魏国依托辽东的技术将水师也发展起来了,日后吴国恐就难以大江为屏障了。

说白了,就是辽东存就是裨益于吴国。

若是孙权大人不记小人过,那便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皆大欢喜。

当然了,公孙渊并没有将所有寄托在吴国君臣上。

两地相隔太远了,远水救不了近火。

辽东周边的鲜卑部落、高句丽与扶余国以及肃慎国才是看得见的助力。

已然达成弭兵协议的高句丽不必说。

他再次派遣出使者奉上礼物,重申魏国对高句丽已然与江东媾和的事情知晓,让他们莫要在魏军来伐之时趁火打劫、闹出魏军攻灭了辽东后复攻打高句丽的笑话来。

嗯,他没有指望高句丽能出兵相助。

彼此之间攻伐多年,仇恨积累得太多太深了,若高句丽当真遣兵来相助,他反而还要分出兵力来监视,以防不测。

对于远在不咸山(长白山)的肃慎国,他也是如此心思。

他之所以派遣出使者前去重申先前的和好关系,只是因为肃慎国自舜、禹时代以来就对中原王朝称臣、以附属自居,上贡没断过。哪怕现今魏国还没有四海毕实现大一统,但肃慎国仍遣使上贡楛矢石砮以示臣服。

公孙渊真正想寻的助力,是扶余国以及犹没有臣服于魏国塞外鲜卑与乌桓部落。

其中,扶余国是联姻之国。

早在公孙度称雄海东之时,出于西击鲜卑东攻高句丽的战略需要,他将宗女嫁给了国土介于鲜卑与高句丽之间的扶余王尉仇台,双方缔结了盟约。

虽然如今尉仇台早就病故,继王位的“简位居”也并非公孙氏所出,但双方还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先前没少联合对高句丽用兵。

公孙渊希望简位居能看在以往的情分上,届时魏国遣兵抵达辽东后,能派遣一支兵马来作为外援。

然而,可惜了。

扶余王简位居没有给予他任何承诺。

一来,是自从鲜卑柯比能被魏国攻杀后,扶余国的外患大为减轻,也对魏国生出畏惧之心,故而不想因为与辽东公孙那点陈谷子烂芝麻的情分,而引来魏国的仇视。

自身利益至上嘛~

并力攻打高句丽是一回事,一并对抗魏国又是另外一回事。

对比辽东公孙而言,扶余国更不敢得罪中原王朝。

另一,则是简位居实属有心无力。

在最近二三十年以来,扶余国每隔几年就爆发一次霜害、白灾、旱涝等天灾,国内没少闹饥荒,自然也没有余粮出兵帮助辽东公孙。

面对辽东使者的恳请,简位居就是以灾害频繁、国力式微为由,回复说届时再作计议吧。

没有当即慷慨应允,就是隐晦的回绝了。

公孙渊自然也知道外交辞令,知道无法指望扶余国后,他便将目光落在塞外的鲜卑与乌桓部落身上。

准确的来说,是鲜卑部落。

如今仍游荡在塞外的乌桓部落早就不成气候了。

要么被鲜卑部落兼并,要么内附魏国被收编归幽州冀州安置,但鲜卑部落还是不少的。

他们也与魏国有仇。

但想拉拢他们,就需要名义来许下实际利益。

如今被封为魏国大司马、乐浪公的公孙渊,是无法诱使他们与魏国为敌的。

所以,他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便春正月末称王了!

乃是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置百官有司。以燕王名义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塞外鲜卑部落,划故辽东属国、辽西与右北平郡之地诱鲜卑侵扰魏国北疆。

年号为绍汉,自然就是不承认魏国代汉承天命的意思。

但十分可笑的是,他在自立为王之后,竟还以魏国大司马的名义,示意僚属长史郭昕、参军柳浦等七百八十九人联名上疏洛阳庙堂,请求魏国颁诏封自己为燕王。

姑且不论这种上疏到了魏国庙堂后,必然会让天子曹叡做出对辽东公孙夷族的决定,且辽东内部都迎来分歧了。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身为魏国的大司马,不尊庙堂诏令、被定为逆臣,战败后之后,子孙后代未必不能有漏网之鱼苟活于世。

但若是称王了,那就是不赦之罪了。

不仅自身战败后要迎来夷族,就连所置的百官都要被诛杀殆尽,甚至被定为都城的襄平都有可能被屠戮一空。

如先前在凉州枹罕称王置百官的宋建,就是最好的例子。

被夏侯渊攻破后,自宋建起如丞相等所置官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