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访师解惑(1 / 3)

范清婉自从大学毕业后,虽多次回过母校,但一直没有来过北园西北角的体育场,要不是姜副馆长的事,她今天也没有机会过来。

当年在南大读书时,每天早晨都能看见许多人在体育场上锻炼、慢跑、散步,其中不乏一些老先生,他们有的西装革履、行头笔挺,有的则是一身中山装,有的甚至身上的衣服,似乎从未烫过,皱巴巴的,自己总是心心念念地想找机会与他们攀谈,景仰他们的伟业。

看到此,她突然想起了计算机系的一位老教授,身材矮小,貌不惊人,经常在这体育场边上溜达。据说,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博士,归国后,作为国家级的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发工作,并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老先生80多岁才正式退休,某一天,由于对易经八卦,河图洛书等突然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建模,搞出了一套据称十分灵验的算命软件。此事传出之后,很多人登门拜访,有的想请他算命看风水,还有的想买他的软件,准备去做开发、甚至上市,弄得老先生应接不暇,疲惫不堪,一怒之下,便将这套算命程序全部清除并格式化了。

文科楼,位于体育场的西北侧,靠近学校的天文台,是一栋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旧楼房,共有八层,里面为哲学系、历史学、社会学、中文系、信息管理系等共用。其中的三楼全层,为历史系占用,里面有系办公室,资料室和教师办公室。

她来到三楼,只见长长的走廊两侧墙上,琳琅满目地挂着许多黑白和彩色照片,皆是历史系百年来的杰出英才和系史简介,其中,民国时期的柳诒徵、陈汉章、缪凤林、陈训慈、郭廷以等史学大师,以及当代的李昌宪、钱乘旦、邹旭光、陈晓律等知名教授,皆赫然其中。

在右侧走廊尽头,有一扇不锈钢的栅栏,将过道隔开,上设一小门。栅门的上方,横挂着一块长方形的牌匾,上面用隶体端正地写着“历史研究所”五个大字,透过栅门,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左右各有三间办公室。

吴影教授从博士答辩现场匆忙回到了办公楼,路过系办公室时,见里面空无一人,便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他放下刚才论文答辩的文件袋,一屁股坐到办公桌前的椅子上,取下眼镜,捏了捏眉头,然后将头后仰,用食指轻轻按摩了两侧的太阳穴,须臾之后,只见他向空中伸展双臂,然后又向后用力牵引。

在直起身时,他发现桌面的正前方,放着一本装订精致的文稿,便连忙戴上眼镜端详。文稿的封面为蓝色的,上面印着《瘗鹤铭历史渊源之新考》的文字,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他这才想起,昨晚镇江的贾副研究员,曾给自己打过电话,说今天上午要来南京办事,想请他给论文把把关,在电话中,贾副研究员还告知他,日前镇江有关部门准备花巨资对焦山跌落江中的瘗鹤铭残石,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打捞,到时候,他们博物院将会主办一场有关瘗鹤铭水下打捞和考古学术研讨会。

其实,对于瘗鹤铭的打捞,吴教授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知道,作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位置,从唐宋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和收藏大家,都对此近乎痴迷甚至疯狂。单就解放之后,镇江有关部门就在97年和08年,打捞过瘗鹤铭残石,一共才发现了几个字,真是劳民伤财,现如今,又准备要花费上亿元巨资,搞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动作,并开天辟地提出,要采取断江截流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水下考古打捞工作,这令他感到十分震惊。

他在电话中问过贾研究员,“此次打捞,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了没?“”,得到的回复是,“虽没有收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文件,但上级有关部门已作批准,经费也由上面拨”。对此,他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如此规模宏大的打捞考古工程,竟然绕开国家文物局?”,思前想后,他隐隐感到,这次的打捞,其目的或背景似乎并不简单。

“嘟嘟嘟”,有人在敲门。

“请进”,

话音刚落,房门被缓缓推开,一个身材高挑的年轻女孩顿时映入了眼帘,满脸笑容,虽然人长得并不十分俏丽,但显得落落大方,谦谦有礼。

“吴教授,您好!”

“你好,同学,有事吗?”,吴教授连想都没想,就按平时接待学生的方式,客气地问道,

如此一来,却将范清婉给逗懵了,她压根就没想到过会是如此的开场白,她本以为系里应该给吴教授打过招呼,吴教授应该知道自己的省份,但没想到竟是如此。于是,只好连忙自我介绍到:

“吴教授,我是省安全厅的范清婉,您叫我小范吧。我今天过来…不知系里面有没有提前跟您打过招呼?”

“哦…系里昨天下午确实通知我了,抱歉!今天确实有点忙过头了,上午还约了人,也没顾得上见”,吴教授晃了晃手中的论文,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神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吴教授自任职以来,一直努力地想效法历史系前辈柳诒徵等史学大师的风格,治学严谨,穷酸倨傲,尤其在当今大学独立精神普遍萎靡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着文人那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