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
张硕说的就是核反应的优势,就像是漂亮国掌握的核动力航母技术,核动力航母制造出来以后,几十年都不用添加能源,内部的反应会一直持续。
一艘核动力航母,可以在海上持续运行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如果是常规动力航母,运行一段时间就需要补充能源,无法在海上持续运行。
这就是核反应的优势。
张硕继续道,“如果能实现可控核聚变,核聚变就能取代现在的核裂变,而要制造氢弹电池,实现可控核聚变是第一步。”
这句话说的在场众人都忍不住扯起了嘴角。
实现可控核聚变就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个问题可是大几十年都没有解决,自托卡马克螺旋磁场控制核聚变方案提出以后,一直到现在都快半个世纪了。
半个世纪啊!
各个大型的科研机构投入了那么多的经费,也只能实现一亿摄氏度以上稳定反应几十秒而已。
后排的人不由得讨论起来,“果然是概念性技术啊!”
“这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实现,第一步要做到可控核聚变,而我们国家计划上来说,实现可控核聚变最少还要20年。”
“计划是计划、现实是现实,这种科研性的计划,一般都是实现不了……”
“张硕教授说的就是未来技术啊!”
“即便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距离‘氢弹电池’还是很远,那么多设备怎么解决?其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甚至要比解决可控核聚变本身还要难……”
吴晓东则是道,“如果能短时间实现就好了,否则引力飞行器就有些鸡肋了。”
他知道的消息不多,但即便普通人也能推断一些东西。
舆论上爆出过引力飞行器,就是正在进行的研究,但引力飞行器其实有些鸡肋的,主要是能源跟不上。
在场也有了解引力飞行器研究的人,很清楚引力飞行器的研究难点就是能源。
电能跟不上,功率不达标。
现在的引力飞行器,充电几小时、起飞一分钟,测试中还存在爆炸失控的风险。
当然后面的技术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能源问题是无解的,好多人还关注吴晓东这边的研究,希望能以一种全新的能源技术制造超高功率、超高储能的电池。
但是,原子核核力拆分技术支持制造电池,需要解决的难点也非常多,甚至有一些是无法解决的。
比如,张硕谈到的‘反应传导问题’。
反应传导,说的是反应会扩散传给其他材料,反应场扩散到管道、隔热材料等,就会对其进行直接性的侵蚀,最差也能造成快速损坏,反应传导效应再强一些,甚至可能引起大爆炸。
所以研究方面来说,安全体系比反应控制还要复杂。
如果把反应设备缩小到电池,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他们暂时也只知道,大原子对反应的耐受度高,但还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元素或材料,能够完全不给反应的传导效应所影响。
后续张硕又谈了一大堆的内容,都和技术研究有关。
其他人也把张硕谈到的氢弹电池技术,当做一种未来概念性的技术,其实他们都没听到关键点。
张硕谈到的所谓技术难点,都和核聚变控制本身无关。
比如,张硕谈到了一亿摄氏度的高温反应,如何在一个电池装置内部进行控制。
也继续说起,温度低于一亿摄氏度,如何让反应持续。
等等。
这些都是理论和技术问题。
另外,他还谈到了电能输出,也就是研究出技术以后怎么保证功率的输出,承载导体会不会受到高温影响等等。
这些都和反应控制本身无关。
核聚变的稳定控制方面,张硕早就想到了解决方案,就是添加一种‘强力控制’的材料,在磁场的作用下,会对于反应进行稳定的调节来,保证保证温度和反应速率。
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以托卡马克装置来控制核聚变反应上,他们还知道张硕在核物理所的研究,下意识觉得,张硕依旧是想以托卡马克装置来完成可控核聚变的研究。
实际上,张硕就只是依托托卡马克装置的相关研究,来进行强力强度相关的测定而已。
他之所以选择托卡马克装置团队,主要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国际上并没有其他方向的研究能够对核聚变进行控制。
虽然都认为张硕进行的是概念性的技术研究,但几个老师还是保证会给研究最大程度的支持。
很多研究就是这样的,听起来概念性很高,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科研领域来说,概念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大量几乎无法实现的研究,又或者是理论性研究,才会支持应用科技的发展。
哪怕研究最终没有成果,但研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积累。
更不用说,是张硕的研究了。
……
首都的会议最核心还是确定了离子炮的研究,并拟定了实现应用的计划表。
国际上来说,离子炮也一直是火热的话题,只不过名字是‘反导反卫星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