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地面不允许有一个活人!(2 / 3)

一下新闻。

是谁证明的?

怎么这么了不起?

陈景润的“1+2”问题论证,是接近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距离最近的研究,但接近就只是接近,和完成证明有着天壤之别。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张硕证明了湍流转变位置不存在奇点,但证明的只是一个位置而已,相对于方程涵盖的范围,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如果是常规取值的论证,范围就已经扩大到了‘大海’的程度。

好多学者在看到论文以后,马上就去研究其内容,很多的机构也同样如此。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早在前一天就组织了临时小组,对于论文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小组的组长就是爱德华-霍夫曼。

《数学年刊》本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支持的学术期刊,他们能在发表之前拿到论文也就不奇怪了。

牛顿研究院、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及克雷研究所,也都组织了临时小组对于论文进行研究。

自然边界、常规取值下进行的论证,可以覆盖所有的工程领域范围,已经无限接近于完成S方程论证,剩下的部分就是纯数学问题了。

换句话说,论证过程没有问题,也就代表S问题应用范围内被解决了。

这种研究实在太重要了!

……

当国际数学界都在关注张硕的论文时,国内外媒体自然有很多的报道。

张硕也受到了影响,他收到了大量的邮件。

其中有不少都是发来祝贺,实际上,祝贺还是有点太早了,毕竟论文只是发布出来,还没有得到国际权威数学机构的确认。

在S方程问题面前,《数学年刊》的权威性不值一提。

张硕很耐心的回复了几封邮件,后来发现邮件信息太多,好多不认识的学者也发来消息,他就干脆把工作交给了李刘双悦,让李刘双悦帮忙进行邮件的回复。

偏微分方程研讨会只召开了两天。

会议上讨论了不少的问题,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于张硕论文的研究。

这个过程中,罗勇军自然成为了主角。

实际上,主角应该是两个人,罗勇军和李伟华,但李伟华显然没有罗勇军的厚脸皮,和其他人说起问题都是谦虚、低调。

罗勇军都很高调的到台上做了报告,还和其他人保证研究没有任何问题,并对于论证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一定的讲解。

整个研讨会过程中,罗勇军可以说是风头无两。

一直等回到苏东大学,他依旧喜滋滋的说着,“整个会议就是研究我们的论文。”

“其实我和蒋院士说了,结果他不相信,后来知道论文发了电子版,而且还是《数学年刊》,当时看他的脸色都很有意思。”

“研讨会就是讲了一些难点,评审通过了,但感觉没什么意义……”

罗勇军说的没错。

在研讨会上评审通过,确实没有多大意义,主要是因为国内数学界的影响力不大,权威不够。

如果是数学联盟牵头举办的偏微分方程会议,参会的有很多国际顶尖的偏微分方程领域学者,评审通过就会变得非常有权威。

这次的会议只有国内学者参加,即便都是顶尖的偏微分方程领域学者,但放在国际上,真正被认同的就只有几人而已。

在重大的S方程问题面前,被认同的人数还要刷掉一半,因为有些学者的主研领域并不是偏微分方程。

实际上,即便是国际著名的数学机构,在S方程问题面前,权威性也显得有些不足。

比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即便他们说认同了一篇S方程问题的证明论文,其他的数学机构依旧要进行重复性的研究,来确定论文证明过程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如此重大的研究,必须得到了国际普遍认可,而不是单独一个机构的认同。

国际数学焦点在于S方程问题,但研究毕竟已经完成。

张硕的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他继续专注于基础实验工作,不是待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就是在关联物质实验室。

两个大型的物理机构,进行了很多的基础实验,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这个过程中,经费也在快速消耗,已经撒出去超过400万的经费。

下一步,就要进行更大的实验,经费需求就会更多。

张硕就在和肖海、杨正坤谈下一步的实验内容,他说了很多有关实验的需求以及要测定的数据。

肖海、杨正坤都拧着眉头。

杨正坤是关联物质实验室的主任,他摇头道,“张硕呀,你这个实验计划太庞大,也太复杂了。”

“这需要很多很多的经费。”

肖海则是道,“经费只是一方面,你后面说的实验需要对设备进行改进,甚至是需要新的设备,如果要做精细的检测,就要引入高尖端的设备。”

“我们实验室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有些实验室可以做,也需要很多经费,有些实验室完全做不了。”

“磁场控制要求太高,对粒子的检测精度需求也太高,这样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