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韩非危矣(2 / 3)

不能下定决心,原因只有一个,疑人不用。

大王顾虑许久之处,乃韩非身为韩王王室子弟,韩若被秦灭,难保心生恨意,于大王不利,于秦国不利。

借朝堂商议出兵灭韩,乃有试探韩非心中能否放下母国旧情,一心效力秦国之意。

可韩非虽是悟透法家精髓,却看不透王者之心。大王既然获知韩非身心两处,又安敢让其充担当大任,伴其左右。

此次借众臣弹劾韩非上书存韩之论,将其治罪下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父与韩非师从同门,可那时只是评世论道,彼此之间大可各抒己见。而今却是政见各异,已如水火,已难深交。

李由一头雾水,问道:大王所用国策皆是法家之言,父亲与韩非也同用法家之言,为何大王对韩非这一家之言会有如此?

李斯说道:虽同为法家之说,大王只选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愚民顺化。

而韩非却想用法家以民为重,主张长治久安。大王此刻一心开疆拓土,征灭他国,哪来心思顾念其他。

为父也未料到韩非这般迂腐执拗,明知大王与众臣皆已有心灭韩,还要逆天而行上书存韩之说。

如今身陷死牢,已是危在旦夕,如能迷途知返,上书顺意大王,尚可免一死。

李由说道:父亲那日亲赴狱中力劝,韩非为何不为所动?他难道不知其已命悬一线,父亲乃是其救命稻草?

李斯看着李由,压着嗓子,眼露凶光,阴冷的说道:为父那日亲赴死牢,并非是去劝韩非避嫌自保,顺意大王,而是劝其,既知不可奈何,何不安之若命,自行了断,免受酷刑。

李由听完李斯的话,瞪着眼睛看着李斯,不知如何接话,嘴试着张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

李斯好像料到李由会奇怪,话语慢慢的说道:韩非初来秦国之时,为父以为其还是同窗时那些见地,想将其收为己用。

可谁知其早将法家精髓看透,已能自成一体。其向大王进言治国理政之见,大王甚是赞同,为父亦是自愧不如。

大王虽未明言,可确已有意委韩非于大任,此非为父一人所想,怕是满朝文武尽有所感。

为父入秦十余载,蒙大王信赖不过五六载,任职秦国廷尉也只三载而已。

为父为不辜负大王信赖,辅佐大王宏图霸业,可谓是竭尽所能。可韩非之著论,大王一眼相中,深以为意。

老夫未曾料到,这一迂腐执拗的同门师弟,竟会如此让大王为之费心。

老夫自诩心怀丞相之才,都能被韩非几篇著论抢眼,朝中诸多众臣怕也有此意。

大王数次研读韩非之说后言称,韩非之说才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之策。

依老夫之见,但凡韩非能有半点变通附势之举,怕是早就封侯拜相了。

李由见父亲李斯说的如此直白,一时有些疑惑,不解的问道,这韩非师叔既能著论法家用以治国之道,难道还看不透大王惜才之心,任由群臣借其王室子孙之名,诬蔑其有害秦之心。

李斯对李由之言显然有些轻看,淡然一笑,正色回道,万事皆有定数,恰逢大王已决意灭韩,并将灭韩之意致于朝堂公议,大夫将军无不进言尽快出兵灭韩,早日打通东出六国之路。

李由说道,大王既已有心灭韩,只管依计调兵遣将,远交近攻便可,与韩非又有何干。

李斯轻哼一声,有些得意的慢声说道,我儿还是年少,这王者用人,绝非只是用才。

大王再是惜才,也得去不疑之心。如此一来,韩非这韩王王室子孙的出身,便难丢弃。韩非身陷两难,无从兼顾。

李由一听父亲言说,句句在理,便言语中肯,诚挚的请教道,此情换做父亲,又当如何处置。

李斯爽快的回道,若是换做老夫,定不会在此时写那存韩之说。

大王灭韩之心早已有之,只是顾忌六国再有合纵结盟之心,才未敢立下攻韩之心。

如今,秦国使者细作一通打探,早已摸透六国大王各存私心,秦国此次攻韩,六国再无合纵救韩之意。

大王意欲攻韩,此事在秦国已是尽人皆知,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韩非明知此时出言存韩之说,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举,却依旧逆天子之心,犹如自寻短见,老夫也是爱莫能助。

李由对韩非一向很是钦佩,即便父亲已言说韩非师叔难逃一死,依旧不死心,追问道,父亲,大王尚未有王命处死韩非,此事便还有转折,父亲如有高招,孩儿愿去死牢面见韩非师叔,救其一命。

李斯见儿子依旧不死心,语气平平的说道,由儿,大王之前对韩非已心生芥蒂猜忌,再加朝中大夫弹劾上奏,言说韩非不除,他日定会祸及秦国,后患无穷。

韩非这杀身之祸,早已在入秦之时注定,非是为父绝情,不与救之,实乃韩非自视过高,悟透法家之精神,却不识世间变通之道,一昧愚忠。

即便此次有幸从死牢脱罪,今后也难免会被众臣群起攻之,终究难逃一死。

李斯说完也是情难自禁,泪涕直流唏嘘不已。

李由问道:孩儿还有一事不明,大王命韩非书写灭韩之见,又是何意?难道只是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