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1 / 2)

“佑来,你还记得去你姥爷姥娘家要路过白垓村头的那个破旧的道观吗?”

爷爷看魏小佑在听了奶奶说的“不要为了看明天的日出,而错过欣赏今晚的月亮”话后,沉默不语。随即放下手中的茶盏,说道。

“记得呀,爷爷,怎么啦?”魏小佑一愣,爷爷这时候提起那个道观,是何用意?所以有些疑惑的问道。

“利锁名缰,笼络许多好汉。

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

魏小佑听了,更加疑惑。

爷爷蔚然笑道:

“这两句话是道观门口贴的对联,正确来讲,不是贴的,而是用青砖刻出来砌在道观大门两边墙上的。

对出家人来说,平头百姓或者达官贵人都是名利场中人,是没有看破红尘的痴人。但对于世俗之人来说,道家、佛家那些方外之人,又何尝不是囿于教规之中?白白浪费有用之身,在青山白云之间,虚度残生!

由此,也可以说,青灯古佛,笼络许多好汉!功名利??,惊醒无限痴人。

小佑来,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将问题固化为自己的执念。”

魏小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似乎明白了爷爷的意思。

“所以,爷爷是想告诉我,不必过于纠结问题本身,要学会放下执念,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吗?”魏小佑问道。

爷爷微笑着点点头,说:“没错,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途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只有学会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行。”

魏小佑感激地看着爷爷,心中的困惑渐渐消散。他决定听从爷爷的教诲,不再固执己见,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爷爷,我懂了。”魏小佑目光坚定地说,“谢谢您的教导,我会试着放下执念,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从此以后,魏小佑每当遇到问题时,便会想起爷爷的话。他不再一味地钻牛角尖,而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小佑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轻松愉快。他学会了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而那个道观,也成为了魏小佑心中的一个特殊存在。

魏小佑利用在老家这段时间,先后去看望了姥爷姥娘、大姨和三姨他们,最后又宴请了儿时的一众发小,席间大家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原来的黄口小儿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个别的男生也都娶妻生子为人父夫,个别女生出嫁成妇、生儿育女,唯独魏小佑是村里唯一一个正规的大学生,让众人羡慕不已,也成了村里人教育自己子女的榜样:

“看看人家魏小佑,现在尤若古时状元及第,什么时候咱家的孩子也像魏小佑一样中的金榜,光宗耀祖,跳出农门,出人头地。”

“你别说,三爷爷家的大叔小佑,从小就和其他人不一样,一看就是有出息的样子,咱们家的小王八羔子,啥时候也能如小佑大叔一样,让咱家祖坟上也冒个烟,哪怕看上个中专也行。”

“我和小佑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一个班,那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学习榜样,老师啥时候读优秀作文都是读他写的,那时候我就知道,他一定能考上大学的,咋样?被我说中了吧!”

“你们有啥可显摆的,我和魏小佑我们俩一直都是同桌,我还总抄他的作业呢。结果抄着、抄着,我却早早地下学种地了,人家却一飞冲天,成了名牌大学的学生,现在又当了老师,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嗐,啥也别说啦,我那个小王八羔子和我一样,根本不是上学的料,成天的就知道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蛋、地里挖鼠洞、墙上捅蜂窝,真是学啥学不会,捣蛋第一流,麻蛋,咱这就是一辈子土里爬的命。看人家魏小佑,帮三婶看孩子,放学去拔草,烧锅倒灶喂猪放羊,一样没落下,学习照样好,考上大学一点不稀奇。”

“那是,魏小佑家的老爷爷年轻的时候就是教书先生,老奶奶人家娘家就是过去的开明绅士之家,能教不出好孙子嘛!”

“听说,三叔还在济南当兵的时候,就通过写信的方式教魏小佑学习呢,要不魏小佑咋能跳级呢!这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我就是个‘土里爬’,儿子也只能是个‘地行孙’啦”

……

……

魏小佑知道,自己的这些儿时发小所说的话没有任何的贬低或嘲讽之意,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夸奖和赞誉。

包括那个在幼时被元宵节拉拉鞭给炸掉小鸡鸡的魏贤礼,在一众发小宴席上,一直是默默无语,规规矩矩的坐在魏小佑身边,总是微笑着看着魏小佑,时不时的给魏小佑碗里夹菜和给空了的杯子倒满茶水,听到大伙说起儿时因调皮捣蛋被老师罚站的事时,也跟着开心且轻声的笑。

还有就是村里的守村人“二布袋”,在村里看到魏小佑回来,总是“嘿嘿”的傻笑着跟在身后,时不时的伸出大拇指在魏小佑面前晃晃。

魏小佑很感动,他知道这些朋友们都是真心的。尽管大家的生活轨迹各不相同,但那份纯真的友谊依然存在。

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