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34;穷山恶水出刁民&34;,仰或是为了应验这句话,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有七十二名出自郓城,而魏小佑的老家郓城黄泥岗镇就是当年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旧址。
而这句话也充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地民风的无畏和彪悍,在魏小佑的记忆里,老家那些叔伯兄弟和庄上的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武并常常拉帮结派的到隔壁村庄去挑战比武,每次的挑战或者比武都会有人受伤,或者带伤。当然,也有隔壁村庄习武的人组队到魏小佑村上来挑战,比武,同样也是有胜有负。
另外一个记忆深刻的就是,包括自己村庄的人在内,老老少少的都好插香拜把子,还美其名曰&34;义结金兰&34;。
另外,&34;穷山恶水出刁民&34;也是中国民间的一句俗语,相传源于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后的一句话“穷山恶水,泼妇刁民”。
说的是自然条件很差的地方造就了愚昧无知、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自私自利、坐井观天的“刁民”群体。是群体,而不是个人现象。
语云:“穷山恶水,人多凶顽”。因为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严重限制,而每个人求生的本能逼迫人用尽各种不同的手段活下去,其中当然包含一些恶毒的手段,结伙聚团,打着所谓&34;劫富济贫&34;的口号去打家劫舍,偷盗抢劫。
魏小佑的大姨夫就是其本庄程家营子有名的&34;刁民&34;,而且还是二三十个&34;义结金兰&34;兄弟的大哥。
据说,年轻的时候,在家整天正事不干一点,天天遛街逗狗,撵鸡抓鸭,不是跑那家地里摘上几个黄瓜吃,就是翻墙到另一家把人家鸡窝里下的热乎乎的鸡蛋给拿来煮了。弄的全庄人人嫌弃,敢怒不敢言,就因为大姨夫的老爹是村长,而且其家族在整个程家营子是最大的,大姨夫的老爹有亲兄弟六个,到了大姨夫这一辈的时候,全家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加起来将近100口子人,而整个程家营子连带外来落户人口在内也就不足1000人。你说谁敢惹这样大户人家的&34;活阎王&34;?
所以,后来,当知道大姨要嫁给大姨夫的时候,好多人家都说魏小佑的姥爷姥娘:
&34;你们怎么能把闺女许给程家营子的‘刁民’程大孩(程岱海,魏小佑大姨夫的本名。)?那个‘活阎王’谁能治得了他呀?&34;
殊不知,魏小佑的姥爷和大姨夫的老爹在年轻的时候一起拜过师傅学过木匠,是极其要好的师兄弟关系,还一起跟着师傅走南闯北的揽过木匠活。听姥爷讲过,在河南范县还遭过&34;河南镗将&34;的拦路抢劫,关键时候还是大姨夫的老爹替魏小佑的姥爷挡了一鞭,所以,两个人不仅仅是师兄弟,更是过命的交情。
说起&34;河南镗将&34;,就不得不说&34;山东出响马,河南出镗将&34;这句俗。它指的是在历史上,山东和河南地区分别出现了以抢劫为生的土匪群体。
&34;山东出响马&34;的&34;响马&34;,是对山东地区土匪的一种称呼,他们通常骑马行动,马脖子上挂着铃铛,行动时铃铛发出响声,因此得名。&34;响马&34;通常在山林中埋伏,看到目标接近后,有人放响箭为号,然后一起冲出来打劫。
而&34;河南出蹚将&34;里的&34;蹚将&34;,最初指的是从事建筑工匠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和石匠以及泥瓦匠等。而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压力加剧,一些工匠无法谋生,转而成为劫匪,以抢掠商队和富有的家庭来维持生计。河南地界之所以成为他们的据点,因其地理环境适宜藏匿和逃脱。这句俗语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背景。
所以,凭着这份师兄情义和过命交情,魏小佑的姥爷姥娘之所以敢将大姨许给大姨夫,那是因为对大姨夫及大姨夫一家知根知底,也相信大姨嫁给大姨夫是不会受欺负和吃亏的。
在大姨夫当兵走之前,两家才给两人订的婚。后来是大姨等了大姨夫三年,并从部队转业后两人才结的婚。
说实话,自从大姨嫁给大姨夫后,一点也没有受过任何的委屈,大姨夫的爹娘以及他们本家族的亲戚老幼对魏小佑的大姨那时青眼相待。
大姨夫在部队当兵时,和魏小佑的大大(鲁西南一带方言对爸爸的叫法)一样,也是侦察兵,且受到过部队连续三年的表彰。
每年地方武装部门都会敲锣打鼓的到家里报喜,大门门楣上订着&34;光荣之家&34;,家里堂屋墙上贴着&34;五好战士&34;、&34;优秀士兵&34;、&34;三等功&34;等之类的奖状。
后来,大姨夫从部队转业到了菏泽市公安局做了一名公安。由此,大姨夫也从年轻时在村里人眼中一个&34;刁民&34;转变成为了一名人民公安战士。
而大姨家也和魏小佑家一样成了人们口中的&34;一工一农&34;式的家庭,男人于外面在公家上班,女人带孩子在农村种地务农,这也正是每年春耕、夏种、秋收农忙的时候,大舅领着二舅三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