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后预备力量实在捉襟见肘,已无力发动全面进攻,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发动进攻。
那么夏天的战役应该选在什么战场对德军最有利呢,毫无疑问德军注意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可以从南北两面发起钳形攻击围歼突出部内苏军部队,削弱苏军的实力,然后进一步向东前进,威胁莫斯科。
1943年4月初,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针对库尔斯克制定了代号“堡垒”计划的进攻行动,并在得到希特勒同意后于4月中旬以第6号命令下达。
在春季的一系列作战后,德军已重整旗鼓补充了力量,经过系统的训练后信心充足,随时准备投入作战。
在德军计划中,集结苏德战场上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和最新式的武器,组建精锐力量一举突破苏军防御,包围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重兵集团,重夺战略主动权。
从明面上看,“堡垒”计划作用显着:削弱苏军实力,缩短战线长度,减少德军防御压力,确保乌克兰重要资源产地的安全。
尽管命令已经发布,但是德军部分高级将领对本次作战的意见与态度仍存在分歧,使希大爷十分苦恼。
在5月初慕尼黑召集会议中,许多将领对这项行动持怀疑态度,甚至坚决反对本次行动。
他们认为苏军已做好充分准备,发起进攻是不明智的,况且本次作战过于冒险,一旦遭遇失败,整个东线的形势将无法挽回。
最终希大爷还是决定发动进攻,不仅仅是因为陆军高层将领的意见,也因为这是关系到纳粹德国甚至整个阵营命运的行动,德军不仅不能失败,甚至不能选择避而不战。
虽然不少将领认为打这场仗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而且希大爷也承认他们正确的,但是希大爷没得选,德军也没得选。
“堡垒”计划也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它是一个不完整的或者说只是一个短期的计划,它只涉及围歼作战,但是后续是进攻莫斯科还是消灭右翼的苏军西南方面军都没有体现。
而且,因为德军实力的衰弱,在“堡垒”战役中投入43个师用于进攻,战役预备队只有2个师。
德军已经把能征集的兵力都投入到了这次行动之中,这些部队既要突破苏军防御,又要围歼苏军,还要进行下一步作战,但是战场上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充。
突破苏军防御的损失是德军无法承受的,即使突破苏军防御,德军也已精疲力竭无法继续作战了。
另外,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德军总是低估苏军实力,导致错误地判断战场形势,更容易倾向于冒险的计划。
而这样的心态也影响了计划的细节,如在东线应该是全面防御还是有限进攻、是防守反击还是主动进攻、是立刻进攻还是等待新式装备到位、是选择库尔斯克对决还是在其他地段下手。
这些抉择最终都关系到德军的命运。
毛熊最高统帅部也认为库尔斯克突出部是即将到来的决战的最佳场所,不仅有利于德军的进攻企图,也是苏军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的跳板。
4月12日,斯大林的桌子上出现了一份由潜伏在德国统帅部内部情报人员传回的关于“堡垒”计划的文件,与近期侦察情报结合后,德军企图在库尔斯克附近发动进攻的图谋已显而易见,于是毛熊最高统帅部作出指示——先用防御拖垮德军,再反攻重创德军主力。
在毛熊最高统帅部下达指示后,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立刻着手修建防御工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建立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
同时,后方新组建的正在受训的最高统帅部战略预备队暂不投入一线防御作战,而是集结在后方,随时可以投入到受威胁的地域。
防御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消耗德军的进攻力量,尤其是摧毁德军的坦克部队。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防御作战后,毛熊最高统帅部制定了北面奥廖尔方向的“库图佐夫”计划与南面沃罗涅日方向的“鲁缅采夫”计划。
“库图佐夫”计划是在中央方面军削弱德军第9集团军的基础上,联合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围歼德军奥廖尔地区部队的作战;
“鲁缅采夫”计划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在遏止南面德军进攻后,解放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的行动。
在完成两面的反攻后,苏军计划前出至第聂伯河区域,压迫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或强渡第聂伯河,为下一步解放二毛做准备。
库尔斯克北面奥廖尔地区是克鲁格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指挥官是莫德尔上将,拥有22个师;
库尔斯克南面别尔哥罗德地区是曼施坦因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主力是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上将的肯普夫集群,共有22个师;
库尔斯克西面承担防御的是中央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拥有8个师。
总计这南北两个突击集团拥有44个师,其中有13个装甲师,接近80万进攻部队,27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1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
此外,它们还得到了第4、第6两个航空队的2000多架飞机的支援。
算上西面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