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4 / 6)

然了,一般平时没啥要紧事的话,只是会用油罐车来运输。

而燃料到了燃料储备站之后,油罐列车为了可以快速的再次投入使用,会先将燃料倒入油槽或者有专门的燃料运输部门来进行装车。

接着又会有专门的人来指挥将这些燃料装进油桶或者油罐中,随后再把这些装好的燃料直接运送到师级作战部队的燃料库里,再通知下一级的作战部队来领取燃料物资。

而在东线战事一开始的时候,德军发现了前线的车辆轮胎磨损很严重,所以有时候,一些润滑油和轮胎也会和运输燃料的部队一起送到前些去。

以上,就是德军的武器弹药和燃料物资的分类处理,而接下来还有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战士们的生活物资了。

要想打好仗,作战物资是很重要,但是战士们的身体更重要。

不然,即使有再好的作战装备,但是战士们一个个的都饿着肚子,哪里有力气去打仗?

不管在哪个国家,在打仗的时候分发的食物都是一些罐头啥的,这也是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

而德军的罐头一般都是一些专门的生产企业生产的,然后再送到食品集中站,通过专门的列车送到军方的军粮存放仓库,而这些仓库一般都是建立在师军粮的转运站或者师军粮的后方,再由师军粮的管理处统一运输到前线各个作战部门。

当然了,有时候部队也会在占领的战区购买或者征收一些蔬菜、水果、肉类等等的一些新鲜食材来改善一下伙食,毕竟后方的补给不可能来运输这些新鲜的东西,不然还没等到前线,这些东西都变质发霉了。

而德军最独特的一个生活物资,就是军马了。

说起来,或许你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不得不说,德军既然把军马划分到了生活物资的行列,必然有他独到的见解。

在二站时期,德军一共征收了两百万多匹马和骡子,所以当时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马和骡子,也因为这个,被当时的人称德国为“神圣骡马帝国”。

而这些军马会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送到前线,这不仅仅是为了用来当作运输工具,在德军被围困而没有粮食的时候,德军会把这些嘛和骡子杀了当作粮食吃掉。

总的来说,德军的这些后勤制度保障体系还是很完善的,可以很好的保障了前线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毕竟是在打仗,事有风云变化,后来由于德军的后勤系统被盟军摧毁,德军的后勤供应开始变得紧张。

失去了良好后勤的德军,也最终走向了战败的深渊。

这也是为什么前期德军闪电战势如破竹、削瓜切菜大出风头的时期(从入侵波兰到巴巴罗萨行动早期),仿佛后勤问题并没有影响德军的作战行动。

倒是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军开始遭受挫折,其中的后勤问题仿佛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俗话说,外行讲战术,内行讲后勤。

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比拼,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后勤保障能力的比拼。

但相比于那些宏大的战役战斗场面,人们却很少了解始终在幕后默默支持战争行动的保障部队。

特别是在二战苏德战场上,当目光都聚焦在苏德钢铁雄师的激情碰撞时,那些为双方装甲大军提供修路搭桥、排雷抢险等服务的工程兵部队,就被忽略了。

在滚滚洪流的背后,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就不会有毛熊红军从莫斯科一路攻至柏林的战争奇迹。

作为德国的老对手,毛熊的后勤也是值得一提的。

和苏军中的许多军兵种一样,苏德开战之前的红军工程兵虽然规模庞大,但实际能力却相当有限。

战前(在战争期间也是如此),苏军工程兵分为作战方面军建制内的队属工程兵与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工程兵两部分,后者归毛熊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统一指挥,根据需要配属作战方面军及集团军。

二者共同为红军各部提供各种形式的工程保障。

1941年6月前,从理论上讲,苏军的队属工程兵包括步兵军和骑兵军编制内的工兵营,机械化军内的摩托化工兵营,步兵师和骑兵师下辖的工兵营,步兵、骑兵、坦克旅/团下辖的工兵连或工兵排,以及坦克师下辖的独立舟桥营。

从编制上看,工兵营应包括3个3排制工兵连,1个架桥排,1个特种任务排及若干后勤保障分队,全营共521人;

军属工兵营则增加1个技术保障连,全营共901人。

统帅部预备队工程兵则编为19个工程兵团和15个舟桥团。工程兵团下辖1个团部、2个工兵营、1个技术营、1个轻型舟桥纵列(NPL)以及1所指挥员学校;舟桥团则包含1个团部、3个舟桥营、1个技术连、1个N2P舟桥纵列,以及1所指挥人员学校。

按照编制规定,每个工兵营装备有35部工程车辆、48辆卡车和21台拖拉机;每个工程兵团装备有89部工程车辆、152辆卡车、52部拖拉机、22部拖车、25部特种工程车辆和2-4台大型发电机组。

但和战前仓促组建或扩充的机械化军、空降军、骑兵军、远程轰炸航空兵一样,苏军工程兵部队是典型的“皮大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