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约成本和工期,M3中型坦克其实是直接在已生产出来的M2A1坦克车体右侧加装火炮改出来的。
由此可见M3中型坦克就是一种过渡型号,当能在炮塔里安装75毫米火炮的M4中型坦克一设计成功,M3中型坦克也就不再改进和生产了。
M3中型坦克作为M2中型坦克的后继,同样继承了它机枪碉堡的特点。
M3坦克的机枪火力分三层,首先是驾驶员左侧有两挺航向机枪,水平固定但是可以俯仰;
其次是37毫米火炮旁边的并列机枪;最上是车长指挥塔上还有一挺机枪。
40年的时候,英军在敦刻尔克丢光了装备,只好跑丑国来买坦克。
英国人想的是让丑国工厂代为生产玛蒂尔达2型和十字军坦克,但丑国国会的规矩是丑国工厂只能生产美军接受的装备,因此只有选择M3中型坦克(当时连样车都没出来)。
但英国人对M3这种三层布局并不满意,认为一是整车过高,其次3人炮塔太挤,第三车长无法操作无线电,于是由英国重新设计了一个无指挥塔的大型炮塔。
41年夏天,两种坦克都投入量产。
英军就将自己用的型号以丑国南北战争北军名将尤利西斯·S·格兰特命名为格兰特式,将美军用的型号以南军名将罗伯特·F·李命名为李式。
众所周知,李是格兰特的手下败将,英军就以此来暗示自己的设计更好一些。
其实在美军自己的编号系统里这都是M3中型坦克,但到了后来格兰特和李的叫法慢慢传开,也就被默认了。
美军用的M3李式中型坦克一共是7名乘员,分别是驾驶员、无线电员、75毫米炮手、75毫米炮装填手、车长、37毫米炮手、37毫米炮装填手。
无线电设备在车体里,天线在车体战斗室左后侧。
而英军的M3格兰特式中型坦克将无线电设备移到炮塔后部由车长直接操作,天线在炮塔顶,乘员中去除了无线电员,只有6人。
客观上说英军的格兰特式无论是车体内还是炮塔内都要宽松很多,工作条件比较好,因此美军后来也去除了无线电员,由驾驶员操作电台。
1942年5月M3中型坦克在北非比尔哈凯姆战役中首次参战,给了德军坦克当头一棒。
德军对M3中型坦克的评价比较高,比如隆美尔就认为M3的出现使德国人第一次失去了坦克技术上的优势,21装甲师第3侦察营的指挥官汉斯·冯·勒克则认为格兰特式比德国4号F1型之前的所有德国坦克都好。
前面说过M3中型坦克是过渡品,但过渡品并不代表劣质品或廉价品,丑国人造坦克的时候还是很尽心的。
M3系列的炮塔和车体前装甲都是51毫米并且带倾角,这个防御不能说薄弱。
虽然之前他们没有弄过这么厚的坦克装甲,但是他们铆过更厚的战列舰装甲,于是M3的车体上到处都是巨大的铆钉。
虽说铆接装甲有受到冲击的时候铆钉被切断乱飞伤人的毛病,但动能没到一定水平还是切不了这么粗的铆钉的。
当然丑国人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在M3的大型号中,M3A1是铸造车体型,M3A2和M3A3则为焊接车体型,后两种工艺将在M4坦克上大行其道。
M3中型坦克的两门炮也值得一提,它的75毫米炮初速较低,穿甲能力比较弱,但37毫米炮在二战同口径炮中是佼佼者,两者在千米处的穿甲能力几乎相同。
但无论如何口径摆在那里,当时M3中型坦克能在德国3号坦克和50毫米反坦克炮有效射程外干它们(比尔哈凯姆之战是用缴获的德国75毫米穿甲弹弹头打的)。
特别是75毫米炮有发射高爆弹的能力,相当克制德国非洲军的发挥。
当时英国坦克口径都小,2磅炮和6磅炮有效射程近。
更糟糕的是2磅坦克炮没有榴弹,6磅坦克炮虽然有榴弹,但是性能很糟糕,数量也少,在非洲前线更是基本没有。
用穿甲弹打远处的火炮其实相当于发射了一颗大号子弹,除非正中炮身,打偏点实在造不成什么影响。
所以德国非洲军采用反坦克炮蛙跳战术,和坦克交替掩护推进。
英国坦克对付反坦克炮的办法只能一边用机枪扫射一边猛冲,路上就被一一点名。
等M3中型坦克到了非洲,实际上就把非洲军这个看家战术给废了。
另外这两种炮都继承了丑国坦克的家艺,在近距离能发射钢珠霰弹,一大一小两支喷子,有效射程100米,这对步兵真是相当的不友好。
其实以上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最关键是M3中型坦克能上垂直稳定器,不但75炮能上垂稳,37炮也能上。
别看到处都是吹德国坦克的炮控如何高大上,他们有啥炮控?磨得精密点的光学镜,有的车长带个手持式的剪刀炮队镜。
后期大型的虎豹炮尾有个液压平衡器,那是因为炮管过重,没有平衡器靠手都摇不动炮,跟陀螺转子稳定的垂直稳定器根本是天壤之别。
不过据说当时前线士兵素质较差,不会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