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3 / 6)

的装甲虽然厚重,但采用了传统的垂直装甲,没有使用当时更为先进的倾斜式装甲的设计,使得其防护能力,与重量并不相当。

虎式坦克正面防护力并不尽如人意,正面防护能力甚至不如重量比它轻的豹式坦克,吨位更为轻便的T34/85却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干净利落的撕开它正面厚达100毫米的装甲。

这也是1944年之后,虎式停产的重要原因,与其说是虎式的无奈不如说是它的耻辱。

实际上虎式和黑豹坦克的优势比较单一,其性能优势主要体现在装甲防护和火炮洞穿能力两个方面,拿T34/85型坦克作对比可知,该型坦克的防御和攻击能力不如黑豹,但是在可靠性、操控性、机动性、续航能力等诸多方面则远胜于黑豹。

尤其是T34/85的可靠性令人叹服,至今仍在老挝、半岛等国装甲部队服役,尽管该型坦克的生产线已关停六七十年。

在第二次延坪岛海战,北棒海军甚至将T34/85型的炮塔搬上军舰,将南棒海军先进的第三代PKM炮艇虎头海雕357号压制的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南棒舰艇在返回基地前沉没。

毛熊的T-34/85型坦克被公认为二站最好的坦克,它的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并且将平凡发挥到了巅峰水平以至于诞生奇迹。

其二,德军装甲部队的辉煌战绩和虎豹坦克的性能关系不大。

德国装甲部队闪击法国获得空前胜利,很多人误认为法国坦克无法匹敌德军坦克,然而法国的索玛S35中型坦克不论是在火力、机动性、装甲防护力,均优于当时德军的主力三号坦克,只有动力稍逊。

但由于法军的战术拙劣,只用坦克实施一些单独的作战行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除少数被德国空军摧毁之外,悉数被德军缴获,编入德军战斗序列,投入到东线作战。

同样优秀的R-35轻型坦克、B1重型坦克,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法国就投降了。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毛熊。

靠着突袭优势,德军将苏联布置在西线的320万部队、辆坦克打的溃不成军,但是在斯摩棱斯克战役毛熊独立坦克第4旅装备的T-34/76型坦克将“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率领的第2坦克集群打的抱头乱串。

当时德军现役坦克在100米内都难以击穿T-34正面装甲,而T-34却能在500米外击穿德军所有坦克的前装甲。

毛熊依靠T-34/76坦克的性能优势重创德军,此战红军击毁坦克20辆以上的王牌就诞生了5个,其中拉布里年科上尉战绩高达52辆。

史称“T-34危机”。

但是德军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红军在闪电战的锋芒下一路溃退至莫斯科。

这种悬殊的战损比例造成前线德军恐慌,古德里安等将领集体要求加快新型坦克研发,“T-34危机”的爆发让德国军界高层开始朝片面追求坦克性能的方向策马奔腾,虎式和黑豹便应运而生。

事与愿违,虎豹坦克不仅没能守住“祖辈”级坦克打下的江山,反而受限于自身的产能,难以将单车的超强性能升华为坦克兵团强大的战斗力,给德国装甲部队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德军在法国战役和巴巴罗萨计划投入坦克的性能均不如对手,却依靠数量可观的坦克,配以隔命性的战略战术和大败敌军,德国装甲部队取得了战争中最辉煌的战绩。

虎豹坦克诞生后虽然在战斗中取得很大的战果,但德军装甲部队却未在一次具有决定战争走向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德国装甲部队投入的坦克数量远逊于对手。

反观毛熊亦是如此,单位作战区域里集结的坦克数量不如德军,空有T34这样的杀手锏,却屡战屡败。

在战争中后期,德军的虎豹坦克性能已然领先T34/85,但是依靠数量优势,红军坦克将德军装甲部队碾压至灭亡。

其三,以虎豹坦克为主的德军装甲部队综合作战能力远逊于盟装甲兵团。

盟军坦克单车性能劣于虎豹坦克,但不存在代差,由于庞大数量的加持,盟军装甲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是强于德军装甲部队的。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曾说过“在任何情况下,数量优势都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制胜因素”。

德军虎豹坦克生产总数不过七八千,而盟军的谢尔曼和T34坦克总数量高达七万辆,双方数量相差近十倍,在再结合兰彻斯特方程“性能的平方才能抵消数量的倍数”这一原则,虎豹坦克必须有百倍的性能优势才能抗衡十倍数量于己的盟军装甲部队。

如此一来即便是天纵英才于德国,它也不可能设计出如此优异的武器。

德军坦克数量不多,装备先进;

不计成本的强调单车质量性能,在战斗中确实取得傲人的战损交换比,但做不到快速生产,加之合格坦克手的培训同样复杂,兵员和装备均不能及时有效补充前线的损耗,所以导致德国坦克越打越少,战斗力持续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