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至于毛熊的老对手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是二站时期德国装甲部队的两大杀手锏,在战斗中拳打T-34,肘击谢尔曼,相传击毁一辆虎式或者黑豹坦克,盟军要赔上五辆坦克,为德国装甲部队创建了不世功勋。
虎豹坦克俨然成了盟军装甲部队眼中的“雌雄双煞”,美苏两大明星主战坦克皆望风披靡,两种坦克因此名声大噪,其影响力洞穿几十年的时光,后世仍能辐射一大帮历史和军事的研究爱好者。
但两种极具传奇色彩的中流砥柱式的主战坦克,却也是德军装甲部队最终走向覆灭的主要诱因。
很多人长期吹捧的德国科技成就——尤其是军事装备研发的成果,从来就不是德国人在科技或者国力上优越于盟国的证据。
恰恰相反,短视、低效、低性价比、不计代价、好大喜功式的装备研发思维,是德国武备与盟国武备在战争中对抗落败的主要原因。
而虎豹坦克的原罪就是过分地强调质量性能,而置产能和性价比于不顾。简而言之就是纳粹利用珍贵的战略资源不计成本地拼凑出的战斗力一流,而保养、操控、可靠性等方面末流的战争机器怪兽。
虎式和黑豹式坦克之所以强大,源于各项高性能指标,在装甲厚度,火炮口径,火控系统,制作工艺等方面全方位超过对手。
为了研发全方位压制对手的先进坦克,德国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科技人员和优秀设计师,耗时一年多研发出黑豹坦克,并于1942年12月正式生产型投产。
此时距离“T34危机”已过一年半有余,若加上后期为了应对战场形势变化,不断对黑豹进行升级,黑豹坦克的研发升级耗时三年多;
而对手T34仅做一次升级,从T34/76型升级T34/85型仅耗时一个月。
虎式坦克更是在三十年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在1942年3月才开始少数列装。
作为精密的作战武器,虎式和黑豹的很多部件制造工艺复杂,需要一些精密的加工工具和相当熟练的专业技术工人,需要单独的工厂生产线。
而T-34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甚至拖拉机工厂就可以代工生产。
黑豹坦克全重高达46吨,几乎和毛熊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同样重量,IS2和IS3为重型坦克,而“黑豹”被德国定义为中型坦克;
由于采用了传统的垂直装甲,虎式重型坦克的重量高达56吨。
庞大的身躯,厚重的装甲对优质钢材的需求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德国的钢产量本来就远逊于盟国,可是单车的耗材却远高于盟军坦克。
得益于大功率发动机,两种坦克的机动性也不差,所以油耗也是相当的高,遗憾的是续航能力却低于主要对手T34坦克。
两种坦克的造价也是非常昂贵的,黑豹坦克造价14.39万帝国马克,同时期国防军下士的月薪仅为36帝国马克。
虎式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Ⅳ号坦克的两倍和Ⅲ号突击炮的四倍,相当于T-34坦克的三倍和IS-2坦克的两倍。
虎豹坦克成了国防军眼中名副其实的吞金兽,令德国军方又爱又恨。
很显然黑豹和虎式坦克的研发和生产,极大地挤占了德国珍贵的科研、技术工人、工厂、资金、矿产等战略资源,大大制约了其他装备的研发及量产。
因此虎豹坦克是德国装甲部队的香饽饽,却是纳粹军工业的烫手山芋;德国军事装备的黑科技智慧,本质是挖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饮鸩止渴。
虎式和黑豹坦克的精密性决定了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因此虎豹坦克的生产就需要更多的零部件和熟练工人,耗费更多的工时。
以黑豹为例,其生产工时高达一万五千个工时,而T-34的生产工时仅仅七千个工时。
复杂的工艺和和超长的生产工时,限制了虎式和黑豹坦克的产量;战争期间虎式坦克的生产总量只有区区一千三百多辆,黑豹坦克稍多一些,也只有六千多辆。
由于虎式和黑豹坦克的高指标要求,德国的工业产能是不足以支撑两种坦克的大规模量产,两种坦克的低产能实际上是德国军界过分要求质量而被迫在数量上做出妥协的结果。
相比较盟军的在主力坦克如T34和谢尔曼坦克虽然火力和防护能力劣于虎式和黑豹,但是它们的产量却是虎豹坦克的十几倍,谢尔曼坦克生产了三万多辆,T34的产量更是高达四万辆。
虎式和黑豹坦克完全被盟军的钢铁洪流淹没,其低产能和高战损严重失衡。
虎式和黑豹作为一台精密先进的战争机器,功能全面威力强大,其操作性异常繁琐,出故障的概率也是比较高的。
由于过分强调先进性,虎豹坦克的复杂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坦克手的培训也是颇费时日,培养优秀的坦克手难度甚至高于车辆的生产。
即便是熟练的坦克手操控虎式和黑豹坦克也是小心翼翼,虎豹的坦克手不但要熟悉车辆的操控,还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故障。
尤其是黑豹坦克的早期型号,故障率之高令人咋舌,首战库尔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