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认为大英帝国即将毁灭,准备夺取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建立“新罗马帝国“。
1940年7月4日,意军两个旅在炮兵、飞机和坦克掩护下,突然袭击苏丹城镇卡萨里。
意军人数多达8000人(含厄利特里亚雇佣兵),英军(英国军官,苏丹士兵)不过400人,英军没有在城内与意军交火,而是把战场摆到城外,用卡车载着机枪,一面扫射,一面向意军突击,然后又迅速撤退。
最后,意军伤亡500余人才攻下卡萨拉,英军损失12名士兵和7辆汽车。
8月4日,意军进攻索马里,2500名英军面对10倍于已的敌人,只得向后撤退。
不久,英军在得到补充后(主要是英印第5师,约人,英印师是由英国人和印度人组成的混合部队,印度和英国士兵比例为5:3,军官均为英国人),英国非洲军队总指挥韦维尔爵士将该部投入东非战场,与另一位将领普拉特爵士的部队会合。
1941年1月17日,普拉特率“羚羊“部队出击。“羚羊“部队由苏丹、英国和印度士兵组成,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突击能力。
在克鲁峡谷,意军5个精锐营据险而守,企图阻击“羚羊“部队,不料另一支英军从背后发起攻击,意军溃不成军,急忙逃回设防最坚固的要塞、群山环绕的克仑镇。
克鲁失陷后,意军将全部精锐部队集中到了海拔1300多米的克仑天然要塞里。
这个要塞的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山峰林立,随处可见的悬崖绝壁令人望而生畏,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天险构成的堡垒。
一条通向克仑的大路在峡谷中穿过,克仑的大门和唯一通道——唐戈拉斯峡谷,已被意军用炸药炸塌,实际上等于关上了进入克仑的大门。
意军为确保克仑镇不失,依托天险苦心经营,许多阵地用混凝土浇灌而成,凡是挖得动的地方都挖掘了工事和掩体,在重要的支撑点上修筑了碉堡。
没有修筑工事的地方都是坚固的岩石。满山遍野不是砾石就是丛生的荆棘,意军更在山坡上布置了铁丝网等层层人为障碍。
2月2日,英军“羚羊“部队到达克仑山口,可是由于峡谷被炸,入口被封死,唯一可行的办法只剩下强攻山地,夺取山后的克仑镇。
2月3日,两营英军向天险中的意军阵地发起攻击,冒着强大的炮火和机枪扫射,经4个小时激战,夺取了意军一个战斗据点--金马伦岭,有了一个前途未卜的立足点。
当晚,其中一个营的英军,借夜色掩护,突袭帆船峰,意军倚仗天险,防范松懈,结束被这突然袭击赶下高地。
4日晨,意军对帆船峰发动猛烈炮击,山岭顿时被硝烟迷雾笼罩,英军死伤惨重,借助炮火的掩护,意军步兵夺回了帆船峰,将英军打下山去。
接着,意军又疯狂炮击和进攻金马伦岭,但未能得手。
意军未能把金马伦岭上的英军赶走,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昼夜不停地袭击岭上的英军。
意军大口径迫击炮杀伤力极强,英国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只得紧贴在灼热的地面上,迫击炮弹在四周爆炸,弹片和碎石横飞。
但英军没有屈服,也没有退却,只要一有机会就主动出击,派出小股部队反击意军。
在另一处阵地上,争夺战也在激烈进行,英军集中120门火炮轰击意军坚守的多洛戈罗多克山。
猛烈的炮击过后,步兵出击。
但每次步兵接近阵地时,意军各种口径的火炮便一齐倾泻下来,给冲锋的英军以毁灭性打击。
经过反复冲锋,终于有30名英军勇士冲上了意军阵地。
意军不甘心阵地失守,发动了接二连三的反扑,而且一次比一次凶猛,最后英军仅有9人退回自己的阵地上。
意军炮火不间断地轰击英军阵地,飞机也不时出动攻击,给英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在烈日下,伤员又遭到苍蝇的袭击,饱受折磨。
英军将领普拉特将军面对严峻险恶的战局,不得不重新考虑战略战术。
他决定在帆船峰上建一个炮兵观察哨,以消灭隐蔽的意军炮兵,为进攻部队开辟道路。
2月10日,旁遮普营出击,他们借助猛烈炮火的掩护,冲上山峰,用刺刀和手榴弹消灭了守军。
但该营很快遭到意军炮火的沉重打击,一个营的兵力转眼间只剩下一个排,其中不少人还要在陡峭的山坡上爬来爬去,运送弹药和伤员。
一小队炮兵观察人员终于在山上建立了观察哨,并指引英军炮兵消灭了几处意军炮兵阵地。
但好景不长,当夜意军便发动了反扑。
英军阵地弹雨如注,炮火连天,紧接着爆发了残酷的白刃战,英军再一次被赶下山峰,280多名官兵战死,那支观察分队也全军覆没。
英军为夺取主动,继续发动进攻,但却始终无法扩大战果,士兵们的忍耐和承受力都到了极限,最后只得放弃攻下的阵地。
此时,普拉特将军和他的各位师长意识到,迄今为止所使用的各种攻击手段均无法攻克克仑要塞。
然而,克仑要塞非攻克不可。
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