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1 / 6)

第138章

相对于原来的“列宁格勒”级驱逐舰,“明斯克”级驱逐舰在舰艇外观上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变,仅艏楼外形稍有不同。

虽然“明斯克”级的动力系统仍然采用了汽轮机和锅炉交替布置的方式,但是解决了“列宁格勒”级上存在的螺旋桨设计缺陷和舰身强度不足的问题。

“明斯克”级驱逐舰连同首舰“明斯克”号在内一共建成了4艘,因为相比于“列宁格勒”级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经常与“列宁格勒”级驱逐舰混编使用。

首舰“明斯克”号曾经参加过苏芬战争,在卫国战争爆发后先被德国空军炸沉,随后又被捞起修复,继续服役至战后。

“明斯克”级4艘舰中,表现最好的是“巴库”舰。

该舰在被调入毛熊红海军北方舰队后参与了数次大型护航行动,为毛熊战时北极航线的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还被授予了一枚红旗勋章。

总体来说,“明斯克”级更多是一款“技术验证舰”。

毛熊红海军将在“列宁格勒”级驱逐舰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明斯克”级驱逐舰上进行了验证,以观察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虽然“明斯克”级驱逐舰也顺利撑到了战争结束,但是因为改进意义不大,因此战后也被改装成了毛熊红海军新技术海上验证平台,也算发挥了余热。

(纯正毛熊血统的苏联驱逐舰至此断绝,从“愤怒”级开始的毛熊驱逐舰都是意大利血统,更不用说“塔什干”号是地道的意大利船了)

作为毛熊红海军装备的第三款国产驱逐舰,“愤怒”级驱逐舰的诞生和毛熊的五年计划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带来的巨大成功,毛熊相关决策者认为苏联有能力大规模建造优秀的国产驱逐舰。

于是,责成第1中央船舶建造设计局开始相关设计。

虽然从1932年开始第1中央船舶设计局就开始了相关设计,但是直到1934年年底,相关的设计方案才获得相关管理机构的确认。

新型驱逐舰被编为7型工程,共建造53艘,首舰被命名为“愤怒”号,“愤怒”级驱逐舰至此诞生。

严格地说,“愤怒”级驱逐舰并不是一款纯毛熊设计的驱逐舰。

因为此时的毛熊仍然缺乏现代驱逐舰的设计经验,加上此时毛熊和意大利的关系还算不错,意大利方面不仅让毛熊设计团队详细参观了自己的“西北风”级驱逐舰,还向毛熊方面提供了全套“西北风”级驱逐舰的设计方案和相关图纸。

而毛熊方面也不客气,既然意大利的“西北风”级驱逐舰性能看上去不赖,那就照抄吧。

于是,除了“愤怒”级上的武器装备和配套设施是毛熊国产的,“愤怒”级驱逐舰机械动力布局和舰上设计和“西北风”级驱逐舰如出一辙。

“愤怒”级上下充满了浓浓的意大利风格,即高射速、高航速设计风格。

动力方面采用大型单烟囱结构机械动力布置、短艏楼设计。

其主要武备为4门130毫米舰炮和2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防空武器方面则比较丰富,除了2门76.2毫米高射炮和2门45毫米高射炮之外,还根据各舰的实际情况布置数量不等的高射机枪。

当1938年首舰“愤怒”号加入毛熊红海军后,“愤怒”级驱逐舰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仍然是短艏楼设计导致舰内空间不足,许多水兵甚至要两人挤一张床。

其次是高速航行时重心不稳,甚至会发生船体震颤的情况。

虽然相关设计机构在后续舰只上采用了一些弥补手段,但是总体上也没能改善“愤怒”级驱逐舰的这些致命缺点。

不得已之下,毛熊红海军只能够将原本53艘的计划建造数量削减到28艘。

在卫国战争期间,“愤怒”级驱逐舰和“列宁格勒”级、“明斯克”级驱逐舰一样,因为重要港口的丢失,大部分情况下,除了充当移动炮台对陆进行火力支援外,就是参加北极航线的护航活动。

等到战争结束时,28艘的“愤怒”级驱逐舰中,前后共有10艘被击沉或者击毁。

相比起失去了毛熊风格,缺点鲜明的驱逐舰部队,毛熊的潜艇部队更值得称道。

要知道毛熊是世界各国之中较早独立发展潜艇的国家之一。

1717年,居住在莫斯科省巴克罗夫斯基村的叶菲姆·尼科诺夫,给当时的毛熊皇帝彼得一世写了一封信,向彼得一世皇帝报告说,他设计了一艘可以在水下航行的船只,这艘特殊的船只可以潜到水下把敌人的船只击沉。

于是,叶菲姆·尼科诺夫被彼得一世皇帝召至彼得堡。

1724年,当时一些技术人员根据叶菲姆·尼科诺夫的设计建造了一艘潜艇,这是俄国的第一艘潜艇。

1834年5月,俄国的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希尔德工程师在彼得堡设计并建造了一艘潜艇,该艘潜艇的排水量为 16t,主尺度为 6.0m×1.5m×2.0m,下潜深度为 13m。

这艘潜艇的壳板材料是铁板,其厚度为 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