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该艇也保留了一般潜艇的武器,并有所增强。
舰首有8门鱼雷发射管,可携带20条533毫米鱼雷。
宽大的甲板和舰桥也让该艇可以安装更多火炮武器,包括1门140毫米主炮,3座3联装,1座单管25毫米高射炮。
探测器方面,除了声呐外,还有一具13号雷达和一具22号雷达负责对空和对海探测。
在狭小的潜艇上起飞必须依赖弹射器,为此在格纳库前方,设置了一条四式一号弹射器,最大弹射重量为5吨,比“大和”级的一式二号弹射器还要长40公分。
可见从围壳延伸到舰首附近的弹射器。
爱知公司负责为该艇同步研制配套舰载机,也就是后来的M6A“晴岚”水上攻击机。
它是第一种采用整个机翼90度向后折叠的RB战机,并且垂直和水平尾翼也可折叠。
而浮筒则储存在甲板下的仓库里,待起飞整备时再安装在飞机上。
飞机完成任务返回潜艇附近,用吊车吊起,拆掉浮筒并折叠机翼即可送入格纳库,或者可以在弹射器上直接加油挂弹再次出击。
但在实际运用中,“晴岚”也可以选择不安装浮筒直接起飞,这样可以减少阻力以达到最大挂弹量,不过,这样飞机返回后飞行员只能选择弃机。
M6A“晴岚”水上攻击机三视图。机长约10米,宽约12米,高约4.5米,重4.25吨,乘员两名,最高速度474千米/时。如果抛弃浮筒,可达到560千米/时。
为了缩短整备时间,飞机在装入格纳库前就已经加油挂弹,并在起飞前注入加热过的油料来加快启动速度。
第一架飞机在3分钟内即可起飞,而位于最后的第3架飞机,由于甲板空间有限,要等到前两架起飞后才能做准备,20分钟后才能起飞。
但实际上因为人员、机械以及海况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起飞时间经常超过20分钟,而且整个过程非常危险,飞行员每起飞一次就可获得6日元的危险津贴,当时一个大学毕业生士兵的月俸才60日元。
该机可挂载一枚800千克炸弹或四枚250千克炸弹执行对地轰炸任务,也可以挂一枚92式450毫米航空鱼雷攻击舰船,只有自卫武器,为1挺13毫米后射机枪。
霓虹海军原计划装备18艘伊400型艇,但随着战事逐渐吃紧,建造数量一减再减,而且制造“晴岚”的爱知公司在大轰炸中几近瘫痪,让潜水航母陷入没有飞机可用的尴尬境地。
所以,从1944年12月第一艘完工到战争结束时也只有伊400、401和402三艘进入现役,作战目标也从最初的丑国东海岸和巴拿马运河逐步缩回到南太平洋海域的美军驻地。
1945年7月,伊400号和伊401号两艘潜水航母前往乌利西环礁,攻击驻扎在该地的丑军舰队。
但还没展开攻击就收到了宣告战败的玉音放送,在激烈讨论后,投降派胜出,决定返回霓虹本土投降,而此次攻击的总指挥有泉龙之助大佐则在401号艇上自裁。
返回途中两艇均被美军捕获,美军对该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立刻带回本土研究。
为了防止苏联染指,研究一结束就将它们击沉于夏威夷外海。
至于402号艇,霓虹投降时,她正在港内维修,后也被丑军缴获,1946年作为靶船击沉于长崎北方海域。
伊400虽然没有战果,而且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她称得上是最接近实用化的潜水航母,是超越当时军事技术的存在。
在战后丑国的早期飞弹潜艇上还能看到她的影子,丑军还曾尝试过建造配备喷气式战机的潜水航母,但因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均遭失败。
总的来说,这艘潜艇不足为惧,与其担心这艘潜艇,还不如担心小本子那艘号称最强无畏舰的大和号。
当然,后世人对大和号有个很精准的评价,它是个悲壮的牺牲品,它在立项时就注定是要沉没的。
“大和号”代表的是在日毛战争胜利后,沉醉于“皇国大梦”的大和民族,是明治维新后霓虹军国主义的象征。
在二站历史上,还真是“大和号”的沉没让小本子们乃至于天皇都产生绝望情绪,加速了霓虹的投降。
毕竟“大和号”是由霓虹举全国之力所造,曾被认为是“最强战列舰”和“霓虹救星”,老百姓觉得只要大和出山,就能扭转太平洋战争。
结果“大和号”非但没有创下什么战绩,反而在自杀式攻击中沉没,其中的绝望感不言而喻。
1930年代,世界主要列强开始扩军备战,霓虹也开始谋划着跟丑国决战太平洋,海军决心建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舰队。
在当时,人类海战的形态还跟风帆时代一样,以舰船上的舰炮来决定胜负。
世界各国海军的主力都是“战列舰”,列强们比的是谁的战列舰数量更多、吨位更大、装甲更厚、炮口更粗。
当时海军已经有航母出现,海战面临着一次跨时代的革新,但是霓虹却在这时选错了路。
霓虹海军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