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百乐门(1w)(6 / 6)

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往往被认为是描写月饼的诗句。

但实际上,这句诗和今天意义上的月饼没有关系,它只是说有一种甜点,样子圆圆像月亮,用了酥油和来做馅儿。

这种甜点并不是说只有中秋节吃,它不过是一种日常甜点。

再往后,在南宋《武林旧事等书中,提到有一种面食叫“月饼”,不少人认为这就说明宋代人已经在中秋节肯定在吃月饼了。

其实也不然,当时叫“月饼”的食物,也只是一种日常美食,并不在中秋节吃。

而且这种食物和今天的饼也长得不像,它是蒸出来,其实更像是包子。

两宋之际中秋节的习俗,在《东京梦华录等书中有很详细的记录,中秋节前后酒店会卖新酒,所以喝新酒是当时中秋节的“保留节目”。

至于食物,比较应景的是刚刚上市的螃蟹和石榴、榅勃、梨、枣、葡萄、枨橘等时令水果。

晚上赏月,富贵人家自己在家里亭台楼阁张灯结彩,普通人家则纷纷跑到酒楼里来,大家欣赏各色表演,热热闹闹,直到通宵。

除了螃蟹和水果,两宋之际郑望的《膳夫录中,提到中秋夜的节令食物有“玩月羹”。

事实上,在当时整个过中秋的风俗中,并没有吃月饼的习惯。

真正吃中秋月饼还得从明代开始。

传说在元代,汉人为了抵御外族统治,以饼为暗号,约定八月十五起义反抗,后来中秋节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

这当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并非历史真实。

当时的月饼和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别的大,要是当时有rap歌手,见了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唱:“你看这月饼,又大又圆!”。

明朝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这是说当时月饼特别大的,甚至能达到“径二尺”,也就是直径66厘米左右,这跟常见的自行车轮胎一样大了。

这样大的月饼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吃掉的,全家共享这一个大月饼,正是“团圆”之意。

正因为当时中秋节的月饼普遍比较大,在明代早期的时候不称呼其为月饼,而是叫“太饼”。

明太祖

这种大月饼的风俗一直在清代都有延续。

后世除了常见的豆沙、枣泥、五仁、蛋黄、莲蓉之类的口味,各种神奇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见不到的,什么巧克力月饼、鲍鱼月饼、榴莲月饼、烤鸭月饼之类,经常刷屏。

在古代,月饼的口味就逊色很多,最简单的,不过就是一个实心面饼。

当然,也有一些口味稍微讲究的月饼。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他完成于南京的美食名著《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一种“刘方伯月饼”。

这种月饼的制作方法,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这种酥皮而以种种果仁为馅料的月饼,正类似后世备受吐槽的五仁月饼。

清代曾懿的《中馈录中特别详细地记载了一种“酥月饼”的做法,“用上白灰面,一半上甑蒸透,勿见水气,一半生者以猪油合凉水和面,再将蒸熟之面,全以猪油和之。用生油面一团,内包熟油面一小团,以擀面杖擀成茶杯口大,叠成方形,再擀为团,再叠为方形,然后包馅。用饼印印成,上炉炕熟,则得矣。油酥馅则用熟面和及核桃等,略加麻油,则不散矣。”

这种家常的小月饼,显然也是酥皮果仁馅儿的。

《红楼梦里也记载过贾府吃的月饼,基本上也是属于五仁月饼的范畴。

普通人家大都吃五仁,但皇宫里口味就显得丰富一点,就馅料的口味来说,有蜜饯果脯馅儿的,有橙沙馅儿的,有枣泥馅儿的,有芝麻椒盐馅儿的。

而魔都这边最流行的,莫过于鲜肉月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