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而1918年到二站开始时的法国,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半强权,也就是一个“追随着英帝国,在盎格鲁萨克逊强权格局下的一个次等补充”。
此时的法国虽然还拥有巨大的殖民地,但是国力衰减,而且极端依赖和英国的同盟。
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已经事实上不可能依靠自己来保卫所谓的法兰西世界了。
在1935年,《法苏条约签订,但是在英国人的压力下,这个条约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重建法毛同盟,遏制德国”的目的,只是沦为空文。
在1936年的莱茵兰危机当中,希大爷的挑衅行为引发了欧洲震动。
法国政要们询问总司令甘末林将军是否能够以军事手段来干预。
甘末林的回答是“必须要同英国一起行动才有把握”,结果英国人并未行动,法国人只能眼看着德国人重占莱茵兰而一筹莫展。
种种事例,都十分明白地证明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已经衰弱,不仅没有了单独争夺欧洲霸权的目标,而且也极端依赖英国支持、以至于外交和军事都极受影响的事实。
至于二站后,没什么好讲的了,那是欧洲的诸神黄昏。
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体系解体的背景下,所有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实力都在降低,法国自然也不例外。
而法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240多亿美元,战前法国本来是债权国,但战争结束后,法国变成了债务国,欠下了丑国和英国巨债。
战争严重摧残了法国经济,大战结束时,法国工业品和农产品产量都只及战前一半多一点。
虽然损失巨大,但法国在战后较快地恢复了经济,总体来说,到1925年左右法国经济已经完全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到1930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战前增长了近一半。
但这段时期的法国社会却很不稳定,不安的主要原因是郑治。
战后法国的外交政策很简单,就是要尽一切努力防止德国人东山再起。
为此,他们严厉要求德国履行《凡尔赛和约中所答应支付的战争赔款,甚至以武力相威胁,占领了鲁尔区。
但由于德国实在有心无力,法国也没有办法,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外交方面,法国的主要方针是联合德国周围的小国对德国形成包围圈。
1920年起,法国先后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签署了协议,共同对付德国。
最后,为了以防万一,在当时法国的国防部长马其诺倡导下修筑了巨大而漫长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贯穿德法边境上最易受到德国人攻击的地段,长达200余千米。
至于内政,法国与英国和美国的两党轮流执政大不一样,国会派系林立,结果导致法国的政坛混乱不堪,政府更替异常频繁。
例如从1920年到1940年区区20年间,法国的政府更替达40次之多,平均每年两次,最短的届政府从上台到下台一个月都不到。
只有在普恩加莱联合左右两翼组成了“国民统使法国的政局稳定下来,社会也欣欣向荣,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跟法国差不多,英国在
整个战争期间英军死亡人数达70余万,受伤200余万。
在战争中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英国损失商船达2200余艘,约合800万吨,相当于英国所有商船总吨位的70%。
总之,英国在
战争结束后的
危机期间,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近半。
这次危机刚一复苏,不久再次陷人长期的萧条之中,到1930年时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次于丑国和德国,居世界
英国工党是由工联、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等一些左翼组织合并而成的。
他们提出的主张是种温和的“社会主义”,比自由和保守两派更加注重下层人民的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选民的支持,迅速成为英国的主要派系之一。
在1922年的新大选中,工党赢得了142个议席。
这次选举后不久,保守派的邦那劳首相因年老体弱而辞职,鮑德温没有努力寻求解决英国面临的经济问题的具体办法。
结果在新一届大选中,保守派一下少了近90席,工党增加了近50席,自由派获得约160席。
由于保守与自由之间长期互相倾轧,自由派根本不愿再与保守派合作,于是工党乘虚而入,与自由派联合起来占据了下院约350个席位,足可执政。
结果,工党首脑麦克唐纳成了新首相,这是工党
工党当政之后替工人们做了一些好事,如通过了“惠特利住宅计划”,由国家拨款替穷人造了许多房子等等。
但工党并没有解决英国面临的经济困境,其政策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保守派乘势而起。
结果,在新大选中,保守派竟然赢得了451席,工党只有151席,此后英国政坛开始变成保守派与工党轮流执政。
此后,保守派的鮑德温、工党的麦克唐纳又先后执政,但都未能解决英国面临的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