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第 129 章(2 / 3)

出个胜负,结果你自家老大却叫你别打了。 袁谭明显是不甘心的,袁绍显然是认为他没有太大的胜率,不愿再付出更大的损失,乃至于愿意直接割让一半的青州作为妥协。 这在他的眼中,这是对于他明晃晃的不信任与失望。 该不该退兵? 来自袁绍的压力与粮草的压力齐齐涌来,让这个问题变得从所未有的迫在眉睫。 “此事不可外传,”荀谌蓦的说道,“我军不可露怯,起码对峙之时不可。” 袁谭心下明了,阴沉着面色点头。 飘雪落时,有信使策马自平原上跑过,马蹄踏起一片又一片的雪花,营门口的将士远远看见有人在雪天还要赶路,整个人都被冻得和僵住了似的。 他们拦下了对方,一番交流后才有人惊呼道:“是下邳的军报?” 听到的队率赶忙过去查看印件,确认过后连忙给对方放行。 下邳被围的事还未传开,但他们这些人也都是被特意提点过的,知道这时候那儿的消息耽误不得。 彼时荀晏正在认真思索退兵一事。 连月以来,青州兵步步退却,关羽拿下齐国大部分土地,欲向周围继续深入,而他则在北海步步逼退袁谭大军,一切都似乎在往规划好的方向发展。 可他不知道赵云与荀棐那儿的进展如何,但他却知自己的后方出事了。 他本不该将那样一个安全隐患放在下邳边上的,荀晏想着,他确实忽视了昌豨,他与泰山诸将的合作大多是围绕臧霸展开的,他几乎下意识将这些人之间都画上了等号。 [这就是人心,]清之与他说道,[没人能琢磨透。] [我该不该撤军?] [你信任你用来守城的人吗?]清之反问道。 荀晏斜斜倚靠在案边,将一卷文书塞进了一旁摇摇欲坠的文书堆里。 诸葛兄弟、崔琰、乃至于他的亲信……他确实信任,他相信他们有些人的才能远超于他,他只是有个合适的家世,又凑巧的提前投资了一位诸侯,顺应了时势罢了。 荀晏突然有些佩服起了曹操。 破釜沉舟一战,这种事曹操干得不少,他似乎总是有这个胆量,而他的对手却往往没有他这种决心与狠意。 虽然其中得要归功于荀彧对于大后方的控制,让曹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往前跑。 曹操在这方面上无疑是信任阿兄的,阿兄也无疑是能够承担这项重责的。 那么他呢? 帐外忽有人急报,帐帘拉开涌进一阵夹杂着雪碴子的冷风,荀晏端起已经放凉了的水抿下,勉强压住了喉间泛起的咳意。 星夜疾驰的信使还不待喘口气便急忙把军报递于面前的主君,他看到一双苍白的手接了过去,利落的抽刀斩开封层。 良久那双手再无动作,身边一片寂寥,外头的风雪似乎也与帐内仿佛两个世界一般,信使悄悄抬头看去。 那位将军的肤色极白,颧骨旁泛着淡淡的红,不知是看到消息之后如此,还是本就面色不好,但纵使如此,这仍旧是张极美的脸,那抹病态反倒是为他本来柔和的五官添上了一丝锋锐与冷硬。 随后那人阖上了双眼,再睁眼时显得有些疲惫,方才的那抹锋锐也不见踪影。 他温言嘱咐身旁的人带他下去休息,备上热水与饭食,信使离开军帐时有些犹豫的回头看了一眼,见到昏黄的烛火下那位将军似乎在极轻的咳嗽着……身旁的侍卫拉了拉他,帐帘落下,掩去了其内的人。 北方冷起来总是特别的冷,更何况如今应该还处于什么……荀晏想了许久,才想起来一个久违的词,哦,小冰河时期。 他换上戎装,深吸了一口外面冷得像是夹杂了冰碴子似的空气,整个人顿时清醒得无以复加,那口凉气如一把冰刀似的直直搅和进了肺里,他猛的咳嗽得直不起腰来。 毛绒绒的披风毫不留情的砸在了他头上,视线顿时一片灰暗,他挣扎着探出了头,看到那唯一一个可以随意进出的医者正冷着一张脸看着他。 “风寒未愈,何时能叫人省心?” 张机说道。 荀晏有些无措的看着他,好在他的老师只说了这一句话,也没有什么阻止他的想法,自顾自离去去了后边的帐子里。 他点了几个亲从,牵了匹马,悄无声息的走过这片营地。 作战是件艰苦的事情,他们要远离家乡,忍受一路来的艰辛,还有莫测的时局变化带来的威胁,许多人也不乏有怨言,时间拖得越久,士气也会越低落。 有伍长看到了他,正欲出声提醒却被荀晏抬手制止,他默不作声的穿过营地,策马去向了一处高坡。 高处愈发寒冷,无遮掩之物,北风就直接往身上脸上吹,刮得人生疼。 如今领一支侧军的应许不知从哪得了消息,急匆匆赶来。 “小应?” 他的主君微微侧头唤了他一声,语气还挺不着调的,眼神却还是落在远方依稀能见的对面营帐上。 “荀君何故孤身外出?”应许低声急切问道。 荀晏慢吞吞把手揣了起来,感觉还是冷得慌,他说:“鲁郡叛乱,毕谌不能制,如今与昌豨合兵欲攻破下邳。” 其实诸葛瑾信中言辞理智的分析了双方兵力,认定对方短时间内无法攻破下邳,叫他不必担心。 但他确实没那么大的胆子。 “我准备撤军了。” 他与应许说道。 应许一怔,正欲说什么,却又觉得这个决定亦是情理之中,只是确实遗憾了一些…… 随后他又见那近日来格外消瘦的郎君眺望着远方,神色少有的冷硬。 “我观对面似是亦有退兵之意,”荀晏平淡的如此猜测,转而问道,“从徐州带来的那批……丹药无人动过?” 应许点头应是,他知晓这批被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