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 61 章(2 / 2)

是荀晏。 “将军莫不是手下再无其余能人?” 荀晏发自内心的质问道。 曹营是个神秘的地方,与袁绍那儿的规矩矜持不同,曹营的将军都随意得很,面对曹操本人也能够开玩笑,反而是面对荀彧时才会下意识规矩起来。 可能也因为里头读书人不是很多,但感染性极强,才待了没一会,荀晏也染上了一些曹营特色。 曹操可疑的沉默了一秒。 总有一种被说中了的感觉,他手下的诸曹,诸夏侯中能兵善战者不在少数,毛玠枣祗等人亦是内政的一把好手,但要说能参军国之事的却为数不多。 “荀君此言差矣,”底下有奶声奶气的声音响起,“若君有才能,自可代之。” 荀晏低头,看到一个矮矮的小土豆站在边上,板着一张圆乎乎的嫩脸还挺像回事。 小土豆边上还有个年约十六七岁的俊俏少年郎,那少年有些尴尬的捂住了小土豆的嘴,歉意的看向了荀晏。 “幼弟无状,先生莫要怪罪。” 那少年说道。 “无妨,大公子言重了。” 这尚未及冠的少年郎君便是曹操的长子曹昂,荀晏猜他的生母应该是个漂亮的高挑女郎,起码他的身高看上去已经能够超越曹操本人了。 那小土豆便是曹操的次子曹丕,看上去是一个不大可爱的小孩。 “二公子这般岁数,听得懂吗?” 荀晏笑嘻嘻问道。 小土豆果然睁大了眼睛,正欲说话,却被曹操打断了。 “好了,丕儿今日课业完成否?” 曹操打着圆场,一边看向了曹昂。 贴心大儿一下子明白了老父亲的意思,把还不甘心的幼弟抱了起来,便先行告退了。 这番一打岔后,荀晏本来跑来质问的那股气势都散得七七八八了。 曹操默叹一口气,看向了仍然面带病色,在一旁笑着看戏的戏志才身上。 “军旅劳顿,志才不若……” 他尝试着说道,却终究在那人的目光下没有继续说下去。 “明公多虑,”戏志才仍然是温和的说道,“清恒医术高明,忠已无大碍。” 行吧,已无大碍。 胳膊扭不过大腿,病人本人毫无自觉,别人再怎么急也没法,好在最近情况也还行,荀晏亲切的给他备上了一堆配好的药草,嘱咐了他的亲兵。 开春后,曹操军离开鄄城,荀晏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想他们的事,毕竟春种已然来临。 有时候荀晏突然能够理解,为什么曹操会宁愿暂且搁置毛玠的建议,而选择去剥削,哦不,求助于世家。 留给他们的时间与能动用的资源实在太少了,而兖州绝大部分的资源还掌握在那些世家手上。 他们因黄巾之难而选择引曹操入兖州,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就这样给曹操一直打白工,做取款机。 荀晏端来醒酒汤,看着荀彧饮尽后才稍微放下了点心,跪坐于书案前一边处理荀彧剩下的文书,一边抱怨道: “有粮酿酒却没粮接济,是何道理?” 荀彧将浸过水的巾帕贴在额上,感觉微醺的大脑终于降温,眉骨间一跳一跳的疼痛终于稍微减轻。 “终究是有求于人。” 他叹道。 兖州豪族又非任人宰割的傻子,如今能够只靠几场酒场游说劝得开仓放粮,已是再好不过的结果了。 荀晏也只得叹息,随后问道: “兖州士族可有怨言?” “怨言自然是有的,”荀彧浅笑着起身,“幸有公台尚在,可以加以游说安抚,暂时无忧矣。” 陈宫乃兖州名士,曹操入主兖州也是他一力劝说得来的结果,如今自然不会叫自己前功尽弃,会尽量缓解两方之间的关系。 他拿起几本荀晏批阅好了的文书,见其上字迹与自己相仿,连看事逻辑都与自己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是相比之下用词更加简短,偶有惊人之语,字尾都有些飘了起来。 一眼看得出大概是批得实在不耐烦了。 荀彧笑了笑,却未多说什么,倒是叫荀晏有些不好意思,摆正了自己的态度,批阅时也不再敷衍了事,会稍微多写几笔。 只是这案牍文书实在磨人,也不知阿兄怎么受得了天天泡在里头的。 “春种之事可安排好了?” 荀彧问道。 “嗯,”荀晏应道,踟蹰片刻仍是提起,“但仍缺农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规划得再好,缺少工具也难以维系。 荀彧眉头微蹙,半晌却是展颜笑道: “无碍,清恒不必担心,彧自可筹措农具。” 荀晏狐疑的看他两眼,终究是信任的点了点头。 “幸有枣兄在。” 他感慨道。 枣祗在兖州任东阿令,早些时候他随曹操一同起兵,自颍川一别后,枣祗声名渐起,已可谓是名士,且他精通农桑,善于治理,连袁绍都颇有耳闻,几次礼聘,皆未得之。 袁绍与曹操这对发小像是天生不对头一般,曹操眼馋袁绍基本盘雄厚,袁绍又何尝不眼馋曹操总能薅走一些好人才。 “袁公与曹公真像两颗柠檬。” 荀晏这般想着,待他抬眼看到荀彧疑惑的眼神时,才发现自己把心里的吐槽说了出来。 “何谓柠檬?” 素来博学多闻的阿兄谦虚的讨教道。 “一种酸涩的少见果实,”荀晏不慌不忙答道,想了想还是补充了句,“嘉嘉告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