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佞臣(1 / 2)

太子在御书房外跪了整整一晚上,皇帝别说不见,连周公公劝一句也引得皇帝发了一顿脾气。

毕竟已经到了夏末,暑气消了不少,早上的露气却越发重了。在御书房门口,太子便是熬不住也不敢作假,结结实实的一晚上跪下来,天将亮人就倒下了。

太子妃吓得脸都白了,一个接一个的往东宫请御医,满宫城都轰动了,可除了皇后娘娘亲自走了一趟,皇帝和太后连个身边的宫女都没派过来一个。

“母后……”看着床上人事不省的太子,太子妃着实慌了。她跪在皇后脚边,哭道:“殿下是被吓着了,您去求求父皇,只要父皇肯过来安慰安慰,殿下肯定就醒过来了。”

皇后看傻子一样看着太子妃:“盐运司使、户部尚书并左右侍郎相继被撤职问罪;整个荆湖受了牵连,和太子相关的朝臣被连根拔起。永兴军三名主将被满门抄斩,前些日子,秦王还被派到辽东军中整顿军务,紧接着陛下就下了圣旨,让镇南军和辽东军换防……

朝中这些变动后头,意味着什么,你竟一点都看不明白吗?”

太子妃茫然的摇头:“这些和太子何干?”觉得皇后的眼神实在吓人,她往后头缩了缩脖子,小声替自己开解道:“殿下说后宫不得干政,让我少问他的事。”

“后宫?他一个太子,哪来的后宫?他魔怔了,你竟也跟着魔怔了吗?”

皇后连个白眼都懒得给她,她揉着太阳穴,头疼得想给自己两耳刮:当年那么灵巧机敏的姑娘,跟着太子走南闯北了数年,怎么反倒闯成了这么个榆木疙瘩?

怪道太后让她多给秦王妃学一学,就她这模样,当真是连人家脚指头都不如。

太子妃跪在地上半句话都不敢多说,又拿不准皇后到底会不会去求皇帝,只得可怜巴巴的守着她哭。

“我要是你,这会儿已经开始往娘家递信,让他们想尽一切法子,也得拖住镇南军去辽东换防。”再恨铁不成钢,这也是自己儿媳妇,她只得压低了声音道:“你蒋家祖祖辈辈镇守西北,要拦住镇南军是难事吗?”

太子妃更懵了:“拦镇南军作甚?”皇后一个眼刀射过来,太子妃立马改口:“儿臣明白,儿臣这就给父亲写信。”

看着还躺在床上昏迷的儿子,皇后长长的叹了口气:这等大事,还是得请父亲进宫谋划,指望这个蠢货……哎!

如此想着,皇后也坐不住了。太子的根基都在军中,如今周枢密接手永兴军,辽东军被秦王清洗一番,再和镇南军换了防,那太子手里还剩什么?

以往,还握着半个朝堂。可皇帝这次下了狠手,太子明面上的党羽贬的贬、罚的罚,到现在便还有人立在朝堂上,也是噤若寒蝉不敢替太子说半句话。

这是要将太子往死里整治啊!

皇后愤然起身,发旨意宣母亲姜夫人进宫。

旨意才发出去,皇帝那边就得了信。他放下批奏章的朱笔,凝眉看了看东宫的方向,又看了看凤藻宫的方向,神色莫测。

恰在这时,中书省新递了折子进来:新明村等几个被圈起来的‘瘟疫村’,人心浮动,局势恐要不稳,请批派军队镇守。

皇帝当地摔了奏折,又靠在龙椅上缓了半天气,还是拿起桌上的茶盏摔了出去:“宣姜丞相进来。”

姜丞相才刚进门,皇帝便讲桌上的奏折摔在了他身上:“你自己看,看看姜家做下了什么孽。”

盛怒之下,皇帝的语气不可谓不重。姜丞相当即就跪趴在地上,只有请罪的份。

皇帝冷冷的看着他,好半晌之后才问:“新明村那边,究竟怎样个不稳法?”

“回陛下,盐已经换成了精盐,可御医没拿出有效的解毒药方。光换盐,效果甚微。这些时日,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去世。大家又被圈在一处,是以……不稳。”

“好一个御医拿不出药方!”皇帝冷哼一声,讥讽道:“都是谁做下的孽,你心头难道没数?姜家富可敌国,原来是这样敌国。”

姜相跪伏在地,冷汗湿透了后背:“陛下明鉴,私盐的事,老臣当真不知情,姜家也绝没有沾染半分。”

出了这样的事,他也很气!

姜家富贵,太子要用银子,支使一声就行,何苦利用监管盐运司之便,趁着调用军备贩私盐?

事情是太子做下的,他却不能全都推诿给太子。皇帝还肯为私盐粉饰,还肯将荆北抢粮、攀诬赵闻祥的事只查表面,不深究根底。这说明皇帝目前还没有废太子的心。

他若在这时拆太子的台,那后果……

皇帝靠着龙椅生了好大会儿气,狠瞪了姜丞相半晌,还是将火气压了下去:“到目前,死了多少人?”

“到老臣进宫之时,是三千八百四十七人。”

皇帝一口气哽在胸口,抓起桌上的砚台往姜相身上砸去:“佞臣!朕将太子交与你辅佐,实在是瞎了眼。”

随着破风的声音响起,砚台重重的砸在姜相后背上,落地后飞溅的碎片有打在他额头,瞬间就砸出个血窟窿。

姜相不敢躲,更不敢去捂伤口。他颤巍巍的跪着,半声也不敢吭。

“朕给你三日时间,处理好瘟疫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