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名利有饵鱼吞饵(1 / 3)

戴平安回答:“听张家的门客说,城外那些凿冰拉船的人有几百个兵丁,童监军看到城外流民,于心不忍。”

说完,他自己都笑了一声。

李浔没有取笑,而是问:“童贯是什么时候出城的?”

戴平安道:“就在前日。”

李浔思索了下,“张商英的门人可还在?”

“已经走了。”戴平安低下头,他怎么就没想起来把人拦住。

“没事。”

李浔安抚了他一句,没有在意,他瞧了一眼,屋里,蔡休把猫抱起来互相对视,四目相对比谁先眨眼,玩得正开心。

进了书房,他随口道:“你去灶房给它拿点煮肉吃,顺便瞧瞧有什么你爱吃的。”

提起吃的,蔡休抱着猫过去了。

人离开后,李浔坐在桌案前,拿过一张纸笺,磨墨写下两行字。他吹干墨迹,折起来递给戴平安:

“你让人送到张相公府上。”

看着戴平安出门吩咐宁二,李浔在心里思索着,童贯到底是因为什么。

就算那些军汉和童贯勉强沾得上关系,作为武官,他有权上奏,但童贯不是心软之人。他这次进京是为官家贺寿,但如今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为何还留在京中?

让宁二把书信送去带到,戴平安重新回到书房里。

“郎君,宁二已经动身了。”

李浔一边思索着,一边整理着桌案,方才蔡休和猫在上面胡闹,书页上踩了几个墨色的猫爪印。

戴平安问:“只是上书而已,郎君为何这般思虑?”

李浔坐在桌案前,缓缓说:“张商英上书,算是为民请命,何观想要上书,也算是有理有据,这些都符合他们自身的性情。”

“我想不通的是童贯为何要上书,童贯不是这般忧国忧民之人。况且,童贯回京是为天宁节祝寿,今年却滞留京师月余。”

“为何他没回西北,现在还在开封?”

戴平安仔细听着。

他思忖着说:“郎君这么说,确实蹊跷,自天宁节后,童贯去看了禁军,又去看了城南的兵营……莫非是官家决议要有动作?”

李浔摇头:“军器什物库未有动作,今年年产不丰,应当不会。”

戴平安皱着眉,想了半晌没有想出结果。

他道:“那小的就不知道了,按说童监军是最不该上奏的人,他在杭州金明局是主事,同朱家联络一向很好,如今要上奏他们,倒是怪了。”

杭州……

李浔说:“我听闻,蔡京起家之势也是在杭州。”

这还是听王逸和他讲的。

童贯当时在杭州给皇帝采买书画,蔡京就联络上了他,不知许了什么好处,童贯助蔡京得到相位,两个人很是和睦了一段时间。

只是这两年不知为何恼了。

李浔思索着这些朝臣们的陈年旧事,一时出了神。

蔡休看过灶房,嚼着肉干,探过来脑袋道:

“李浔,开饭了!”

他抱着那黑猫,猫儿也探出个小小的猫头。

……

……

何观坐在李浔对面,研磨着墨块,斟酌着打下草稿。

二弟让他把那信好生收起来,他觉得颇有道理,把信留在家中,就放在书柜里,和那几千册经义放在一处,只有他们兄弟两个知道位置。

彦时已经把拜帖送到蒋静府上,过几日拜会这个国子祭酒,请蒋祭酒亲自为侄子开蒙。有了蒋祭酒作为老师,他再也不用忧心儿子的课业。

没了后顾之忧,何观为皇子讲书回来,一路上就在想这奏疏要如何写。

一写就是一个时辰,一个个灵秀的小楷在他笔尖写下,字字都是何观的真实心绪。

他写那些民夫手上流着的血,写那些士卒冬日拉纤额头上渗出的汗,写下这些人冬日没有暖衣穿,没有饱饭吃,拿不到一个钱,肩膀和膝盖都磨破磨烂,青青紫紫肿的老高,血肉淋漓。

为了避免给李浔惹上麻烦,何观避去了李浔这些日一直为这些流民提供餐饭的事。

一口气又写了半个时辰,总共写了有一千字,何观越写越快,眼睛明亮。

肩膀上忽然被人拍了两下。

“伏案这般久,呈君不如站起来,活动下骨头?”

何观下意识遮住桌上的墨字,觉察是李浔,才松缓下来。

被这么一说,何观这才感到肩背又酸又硬的疼痛。

他艰难伸展着自己的肩膀,仰着头敲着脖子,“多谢浔弟提点。”

骨头动起来一阵响声,何观拿着一旁的玉槌,轻轻敲着背缓解酸痛。他请李浔看他写的东西:“李浔,你看看可有什么缺漏?”

李浔拿过来瞧。

“逢大雪,坑谷皆满,民多冻死。城外百姓薪食俱尽,室庐倾颓,只得来京中谋生。朝中大夫不知赈灾放粮,已是一罪……”

“赁生民凿冰,河道冰雪深厚,道不得通,竟以人手凿冰,此二罪也。”

“大雪,天甚寒,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景灵宫修缮非一日之事,非一月之功,臣请延缓修缮之事,开皇家园林以供京师百姓拾捡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