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商讨了一下接下来的进军计划。
用李刚的话说,李恒根本不着急进军山西。
李自成想要打过来很难,除非他能突破宁武关,宁武关又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李自成想打下来没那么容易。
历史上周遇吉在这里守了很久,直接消耗掉了七万多农民军。只要李恒稍稍干涉一番,李自成想打过来,基本上不可能。
打不下来,李自成就只能调转方向。
出固关,然后去打真定,再向保定府进军,如此李自成才能够打到北京城去,要不然李自成就没办法打京城。
固关,这个地方也没有那么好打,固关位于山西平定县境内,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
如果打不下固关,李自成想要攻打北京,就只能退回河南从开封进军,当初李自成占领开封之后,明明有机会进军北京,但他却没有这么做,难会是因为他不想吗?
答案当然不是,原因很简单,李自成不敢。
李自成占领了河南地,但是经过长久的战争,河南早就已经被打的破烂不堪,不说赤野千里也差不多,是一个补给很难筹措的地方。
李自成如何北上京城,那就需要速战速决。
要知道李自成手下可不光是精锐的军队,还有一大部分流民流民,全都是拖家带口之人,这些人的留人吃马粮需要大量的钱粮。
如果不能一路打一路抢,很可能自已就先崩溃。
在李自成占领开封和洛阳之后,他其实有四条路可以走,第一条就是北上直取京城,第二条是占领山西、陕西,然后攻击京城。
第三条路,南下攻打金陵,占领大明南方的膏腴之地。第四条路,向东攻打山东,占据山东之地,然后进军北京。
先说第四条路,难度太大,不好打。
山东就没有几座好打的城市,开封之战打的困难,如果在济南打这一仗会更困难,而且山东距离辽东太近,辽东军很快就能调动过来。
蓟辽的大军从北冲下来,李自成很可能大败溃输。
第四条路不行,第三条路南下金陵,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好办法,但南下危险性也非常高。金陵也有大军驻守,而且城高墙深,很容易陷入战争的泥沼,
一旦进攻不顺利,就会被北方与南方的大军两面夹击,死路一条。
第二条路,进攻山西和陕西,这条路有缺点,也有优点,缺点是要面对孙传庭的大军,优点则是山西,陕西是李自成的老家起家之地。
环境熟悉,地形熟悉,打起仗来很容易打赢。
第一条路则是进取北京,这条路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合适,打下北京城,一战定乾坤,可实际上却是一条非常糟糕的主意。
李自成在山西陕西虎视眈眈,如果大军北上京城,反而会和孙传庭在京城一带形成决战之势。
孙传庭手下的人把极为精锐,如果补给足够,李自成绝不是孙传庭的对手,在京城打,孙传庭的补给不成问题,李自成的补给反而成了问题。
选来选去,只能选择第三条路。
事实也如李自成的预料一样,打败了孙传庭大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只要占领了山西和陕西就能够进逼京城。
拿下宁武,然后就能占领大同和宣府,整个北方除了辽东的人吧,就再没有人能够和自已抗衡了。
如果李自成拿不下宁武,退回去从开封走,那他的麻烦就来了。
宣府和大同人官员虽然很怂,但是李恒现在来了,在这一带拉出一支大军绝对不成问题,态势就又变成了李自成上一次占领开封的时候。
山西陕西有李恒的大军,他进攻双方就会在京城展开决战。李自成打不过孙传庭,他更打不过李恒。
李恒的大军在京城周围可以说是以逸待劳。
整场战争看起来规模庞大,但实际上决定整场战役胜利的也就那么一两场关键的战役,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宁武战役,双方都要筹码压在了这里。
这也是李刚的一部分,他笃定了李自成打不下宁武。
只要李恒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周遇吉提供资源,这块骨头李自成想啃下来,累死他他也啃不下来。
有了这个时间,李恒就能做自已的事情了。
第一步先带人马占领嘉峪关,占领了嘉峪关之后,李刚起家之地,赤城的人马就能够走出来,直接占领宣府。
在宣府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上的改革。
简单的整理一番之后进军大同,占领了大同之后,继续积攒实力,用不了多长时间,两大军镇就全部都掌握在了李恒的手里。
有了两镇之力,收复山西,山西不过是时间问题。
拿下了山西陕西,大军可以收复河南,也可以南下湖广,甚至可以进军四川,一个从山西陕西向南的大纵深战略就可以展开了。
一旦时机成熟,李刚也可以领兵南下。
父子二人东西并进,搞一个大纵深作战,从北向南将整个天下抱在怀里,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席卷天下之势。
什么李自成,什么张献忠,通通都是李刚父子盘子里面的菜。
对于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