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此话一出,房间中即刻陷入了诡异的宁静。
刘放缓慢的抬起头看了眼皇帝,又用馀光瞟了眼孙资。孙资则是睁大了眼睛怔在了那里,目光不自觉的看向地面。
而三名侍中,辛毗若有所思,陈矫皱着眉头,杨阜面无表情,显然各有各的考虑。
就在几瞬之间,孙资的额头上冒出来一层细密的汗珠,胸膛中的心脏也砰砰的跳得利害,耳边也响起一丝嗡声。
孙资仕官数十年,自诩见过不少朝臣起伏的故事。但真轮到自己的时候,却也不免瞬间慌了神。
是校事出了问题,还是我自己出了问题?
孙资在脑海中盘算着这个问题。十馀年来,得武帝和文帝信重,在秘书监和中书省任职机要,如何能是自己出了问题?
一定是校事的问题!
孙资几乎是瞬间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随即忍着身体上的本能反应,挤出一丝笑容拱手说道:「陛下圣明,中书省为朝廷执掌机要,本就繁忙无比。臣处理这些事务,或许也难免疏漏之处。」
「臣赞同陛下之言,校事府是该从中书省分出去了。」
曹睿倒是有些意外,孙资竟然如此痛快的就要将校事府之权交出来。
曹睿道:「那孙卿不如现在给朕仔细说说,大魏的校事府现在具体是个什麽样子?」
孙资清了清嗓子:「那臣先说校事府的人员布置?」
「可以。」曹睿简单说了两字。
孙资道:「禀陛下,大魏校事现在的总数约两千人……」
曹睿打断了孙资的话:「约两千人?就没个准确的数字吗?」
「陛下稍待。」
孙资转身到架上拿出一卷竹简,展开后认真读道:「截至太和元年四月之前,校事总数约两千一百八十七人。」
「其中,洛阳校事掌司隶丶雍凉丶兖州丶荆州监察事,总数为九百三十六人。」
「邺城校事掌冀州丶并州丶幽州丶青州监察事,总数为四百六十人。」
说道这里,孙资的话语顿了一下。上个月邺城的校事都尉赵区自杀身亡,应该再减一人了。
「许昌校事掌豫州丶徐州丶扬州监察事,总数五百九十七人。」
「其馀约两百人,散在吴蜀各地作为探子。」
曹睿伸出手来,孙资连忙将手中竹简递给了皇帝。
接过之后,曹睿抬眼看了下刘放:「刘卿之前和朕说,各地校事的资料半月就能整理好。现在已满半月了,朕还要自己来才看得到。」
刘放倒是比孙资镇定多了:「是臣疏忽了,臣与孙中书本来打算朝会之后,再进呈给陛下的。」
和孙资相比,刘放还是更有体统一些的。
大致看了几眼后,曹睿问道:「邺城的赵区死了,许昌的校事都尉朕没问过。」
「洛阳的校事都尉,朕记得名叫刘慈是吧?此人现在在哪?」
孙资拱手答道:「陛下,刘慈一直都在洛阳,是否要臣去唤他?」
曹睿摆了摆手:「不必,让他且待着吧,朕现在没工夫见他。」
「朕登基以来,几乎没怎麽用过校事,连带着对校事也不熟悉。」
「辛侍中,」曹睿转头看向辛毗:「刘慈此人,你之前伴于先帝左右时,有了解过吗?」
辛毗沉默两瞬,抬头看向皇帝说道:「校事都尉刘慈之名,臣听说过些许。」
「说一说吧。」曹睿道。
辛毗拱手:「关于刘慈,有一事几乎是朝中共知的。」
「从黄初元年到黄初四年之间,刘慈所领的洛阳校事,在洛阳检举了官吏和百姓数以万计,一时间朝中大骇。」
「当时高柔高文惠身为治书执法,曾极力劝阻先帝重新审查这些校事检举之事,许多冤案得以纠正,高文惠也因此升为廷尉。」
治书执法,乃是御史台的官员,位居御史中丞之下。
御史中丞,现在就是御史台最大的官员了。先汉时曾有御史大夫一职,只不过到了后汉被改为司空,就是现在司马懿任的职位。
在汉末和大魏,三公虚置没有职权,司马懿现在所做的事也和御史台没有半点关系。
曹睿笑着说道:「高廷尉便是这般成了廷尉吗?」
辛毗笑笑没有说话。
「那先帝后来可有处置刘慈?」曹睿又问。
孙资抢着说道:「刘慈所为之事,也是其职责分内之事。先帝未曾处置于他。」
曹睿心中竟有了一丝猜测。
所谓校事,到底是让其监察百官丶以防真的有事发生,又或者是让其经常搞些事情,按皇帝心意来臧否大臣的去留?
这又是一个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哲学问题了。
曹睿点头道:「既然先帝都没处置刘慈,朕也同样不拿过去的事情来罪他。」
目光看向身侧的三名侍中,曹睿面上带笑说道:「辛卿丶陈卿丶杨卿。」
辛毗和陈矫丶杨阜三人连忙拱手回应。
曹睿说道:「校事府的权责,朕现在就从中书省移至侍中寺了。」
「洛阳丶邺城丶许昌三地的校事,就由三位侍中分别统领。你三人可有要挑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