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二十八章(1 / 3)

考棚并排, 只用一层砖墙隔断,内里的空间很小,约两米长, 一米宽,一高一低两个木板, 可自由拆卸。

直接抬高木板就能走进去,别看考棚外表不怎么样,木板却很稳当,能稳稳承受考篮的重量。

木板也很宽,池云亭听说在以后需要过夜的科举考试中,把两块木板拆下来合并,能当床用。

现在两块木板拼凑到一起,承受才七岁的池云亭没有问题,要是再大一点,大人的体型, 只怕一小半身体都得悬空着。

池云亭进去考棚后把驱虫的药粉撒在四周,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很快考生们在各自的考棚各就各位, 一阵号响之后, 气氛肃静下来,县试主考官杨县令进来,待他坐定, 后面的衙役们开始给考生们发试卷。

除了试卷, 还有没有字的草稿纸, 上面有考生的做题思路和修改痕迹,这些过后还得收上去,只能涂改不可损毁。

试卷和草稿纸到手以后,池云亭把它们分开, 先检查试卷的整洁和完整度。

快速检查过一遍后,池云亭这才有心思去看考卷,考卷上除了需要要做的考题,还需要填写自己履历,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年龄、籍贯、祖孙三代具体姓名,要是过继和抱养的,也得写上亲生父母。

至于其他四个互结考生的名讳和籍贯,还有为自己做保的廪生秀才,更不用说,也是重中之重。

池云亭打开考篮,从最底下一层取出笔墨砚,然后又从竹筒里取出几滴清水,开始磨墨。

磨墨期间,池云亭看着填写自己亲生父母那栏,不知为什么突然有些想笑。

要是他穿越后没有记忆,可能真要以为自己现在的籍贯是真实的,因为他的户籍可是得到朝廷印证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他那位把他送走的生父不说,池云亭就能和对方彻底的没有关系。

可以说要是没有原著原主的命运摆在那,池云亭也不想去京城那个大染缸,现在池云亭之所以挣扎,无非就是因为开始和叫停的权限不在他手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是不改变一些事情,哪怕池云亭是穿越的,也避免不了走原主的老路。

所以,池云亭为什么不争呢,他不仅要争,还要努力做到最好。

磨着墨,池云亭心中越发平静,考棚外时不时有衙役走动,不只是单纯的巡视,还负责盯着众考生,谨防考生作弊或者有什么不便。

不知是不是张有德那处帮池云亭扬名的缘故,池云亭感觉落在自己身上的衙役视线,比旁人多的多。

好在他本来就没打算作弊,就算他们再盯也盯不出花来。

科举有很多明文规定,如科举都会考什么内容,会给下面制定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让主考官在这个框架之内任意发挥。

就像县试第一场,也被称为正场,基本就是四书文两篇,试帖诗一首。

四书文就是八股文,因为题目大都从四书中出,又被称为四书文。

试帖诗则需要看诗体,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

谁知池云亭刚把题目过一遍,心里还没思路,看到什么,眉眼不禁一跳。

固定格式的题目自然没有拼音字母太大的发挥余地,可要是题目呢

县试第一场的三道题,题目都是汉字混合着拼音字母,这样很容易审错题,就像六韵和八韵,就是用拼音字母标的,纵使考生们知道跑不出范围,心里也得微汗一下。

别的不说,杨县令推广拼音字母的决心池云亭是感觉到了。

好在拼音字母没多难,只是稍微给考生们造成阻碍,相比之下,倒是题目本身,难度远超过拼音字母。

只见两道题目,分别是

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两道题都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个讲的是君子自身,要是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会牢固。

整句话讲的是君子应以“忠”和“信”两种德行为主,而“忠”和“信”,就是这一题破题的点,可以任选一点写,也能两个都写。

倒是第二题,讲的则是“孝”。

意思是,“一个人他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看有没有和其父亲生前有所出入,如果说他长期坚持自己父亲生前的正确原则,就算的上是尽孝了”,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尽孝的一种方式。

孝啊,这题不由让池云亭沉思,很快池云亭就在一旁的草稿纸上落笔,下笔流畅自然,堪称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