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七章(1 / 3)

对于读书人而言,墨囊竹笔还有一个优势是什么,那就是具备毛笔不具备的速纪。

像毛笔写字,最重要的就是心静,对于写字时的状态要求很高,相比之下,墨囊竹笔就没那么麻烦,只需要做好磨墨工作,竹笔立马就能上手。

没有需求那就去创造需求,文人对竹笔不依赖,那就去想办法让他们依赖。

光是竹笔自然不能达成效果,池云亭交给沈淳的还有速记的学习方法,沈淳成绩本来就不差,要是能跟上课堂笔记,学习绝对能更进一步。

学堂内,沈淳本就因为年龄小和学习好而受到不少同窗的瞩目,是以当沈淳把墨囊竹笔拿出来当堂书写课堂笔记,都不需要沈淳开口,那些一直都有关注沈淳的同窗们就发现这一点。

等课后,一些关系较好的同窗围上来,问沈淳“沈淳,你在拿竹笔记什么”

沈淳心里深呼吸,尽力表现自然道“我在做课堂笔记,竹笔写字速度很快,能让我把夫子讲的重点全都记下来。”

而这是毛笔所不具备的速度。

记课堂笔记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在座的都是学生,不会不明白这点。

听沈淳把自己的学习方法直接说出来,他们眼眸微闪,当天回去后就找人制作竹笔。

只是问题又来了,普通竹笔没有墨囊,时不时就要蘸墨,写字速度根本跟不上夫子的教导,直到有人突然记起,好像有人卖带有墨囊的竹笔,之前他们没怎么在意过,谁知现在会特别需要。

好在墨囊竹笔各学堂和书局前都有售卖,着实解了他们燃眉之急。

之后再一传十,十传百,不少文人都熟悉了墨囊竹笔,到最后没有墨囊竹笔的反而成了少数。

因为墨囊竹笔真的很好用,它比毛笔写字快,又比普通竹笔书写时间长,笔尖出问题了,随后一削就能继续使用,而且也不贵,五文钱一支,可谓物美价廉。

就这样,墨囊竹笔的销量节节攀升,甚至很快超过了辣条,直让方宁咋舌。

“按理来说文人数量比百姓少很多,挣到的钱也很少才对,可事实却恰好相反”方宁看到竹笔生意起来,很是不解道。

池云亭给他解惑“竹笔生意之所以能超过辣条生意,是因为它原材料本身没花费多大功夫,定价又比辣条贵,光纯利润,就不是辣条能比的。”

辣条生意还需要考虑原材料,竹笔生意却不需要,进价一文钱包括手工费和材料费,不像辣条还需要注意原材料或者卫生问题,竹笔对做工并不大讲究,木匠学徒们就能做的很好。

成本压低,价格提高,利润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就是可别小看读书人们,也许他们的数量是比百姓们少,可是架不住他们比百姓们有钱,愿意为了学习花费更多,五文钱对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这年代能读的起书,都是有钱人。

就是沈淳那种只靠母亲供养读书的,也是有一定家底的,沈淳的母亲曾是刺绣大家,现在只是因为年纪上去,眼神不好,这才少了收入来源。

总之竹笔生意很快就为池云亭回本,不同于辣条生意,竹笔生意完完全全是池云亭自己的,挣得钱都是池云亭的,当然员工们的工资,也是池云亭发的。

关于这一点,池云亭直接把账交给方宁,让方宁帮自己管账。

另一边辣条生意由林明管理,辣条的账目也是从方宁手里走的,谁让林明没有方宁聪慧,识字不多。

“云亭,你这记账方式倒是新颖。”方宁正因辣条生意和竹笔生意账目而苦恼,就看到池云亭交的竹笔生意的记账方式。

新颖的记账方式,别说是方宁这类聪明人,就是十来岁的小孩子也能掌握。

跟池云亭说了一下,方宁立即就腾账本,把辣条生意和竹笔生意分成两个账本,用池云亭教的记账方式记账,别说,这样账目清晰,方宁也省力许多。

有了钱,池云亭平时所需要的笔墨纸自然不再是问题,再加上学堂月初和十五也会补发文具,池云亭手中的笔墨纸存量一下丰富起来。

池云亭把手中的纸张分成两份,一份是他做的课堂笔记,另一份则是没用过,都被池云亭整齐放好,再三叮嘱虎子等人,不能碰他这些东西。

虎子等人连连保证,看着池云亭手中的笔墨纸砚充满敬畏,这时候物资不丰,哪怕是小孩子也不会随意糟蹋这些难得的纸张。

不过比起那些东西,虎子等人更关心另一件事,“云亭老大,你有没有事需要我们去做啊”

“暂时没有。”池云亭想了一下道。

不管是辣条生意还是竹笔生意都步上正轨,再说就是没步入正轨,也不是三岁左右的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