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大明官吏们,你们上岸了!(2 / 3)

能免得就是这些乱摊派的杂役杂捐,投献挂靠的乡亲免得也是这一部分。

可为什麽孔家丶徐家还霸占了那麽多田地?真要是按照优免则例执行,缴纳赋税都要交死他们。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实际中地方缙绅们免除的范围越来越大,为什麽?

因为这出现一个悖论。

官府这种乱摊派,大部分是不符合律法的,里面没有几件是清白经得起查。缙绅都是进士举人,当过官,懂得这些道理,同时还有同窗同门等官场关系。

当地官府敢为难他们,这些人就会跟你把这些道理讲清楚,告你鱼肉百姓,苛毒乡里。

于是官府看碟下菜,对于缙绅这些官户,他们特别讲道理,打着「朝廷优免」的旗号,免徵或少征杂役摊派。

地方世家豪族,扶植族中后辈拼命读书,科举中试,图的就是能讲道理的「权力」。

再后来,缙绅豪族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与县官和胥吏勾结,隐匿田地人口,直接不服正役丶不交赋税。

于是大部分的摊派杂役,以及部分赋税正役,都集中在名下没有几亩地的贫农百姓头上。

很快地方会出现了大范围的贫农百姓逃亡。

种地早晚被摊派赋税给逼死,逃走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

贫农百姓逃亡之后,缙绅世家们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们废弃的田地,然后勾结官府胥吏,隐匿田地,把摊派和赋税转嫁到其他有田还在坚持的百姓头上,于是引起更多的贫民逃亡。

一切的根源,大明财税系统是个渣!

自己要规范和完善大明财税系统,首先就从官吏俸禄丶津贴,以及各级官府运作费用开始。

朱翊钧想了想,提起朱笔,在俸禄和津贴上做了修改。

正一品俸禄加到每月二百圆,禄米一百石。一阶减二十圆,禄米十石。至从三品月俸一百圆,禄米五十石。

然后正四品月俸九十圆,禄米四十石。一阶减月俸十圆,禄米五石。至从七品月俸银圆二十圆,禄米五石。

正八品月俸银圆十六圆,禄米四石;从八品十四圆,禄米三石五斗;正九品月俸银圆十二圆,禄米三石。

大明基层公务员,入品月俸十圆,禄米二石五斗;未入品月俸八圆,禄米两石。

不分京官外官,吏部定你什麽官阶就按例发多少俸禄。

官阶从未入品到正八品,三年一转,考成合格迁一阶。也就是你从月俸十圆想拿到月俸四十圆,正常情况下需要熬十五年。

普通吏员,熬到正八品就到头。

从八品以上才叫官员,普通进士入仕也是从八品起步。

三年一转,但正常情况下,转到正六品也就到头了。

也就是说你万幸做了官,熬资历也只能熬到正六品到头。

从五品以上的官阶,需要官职带动官阶,必须有职位上的突破,才能让官阶更上一层楼。

津贴以具体职位来定,外官比京官高,上县官员比中县高,中县比平县高。

太祖皇帝对天下州县分类,税收高的州丶县为繁,税收低的州丶县为简。

朱翊钧改为繁丶简丶边丶要。

「繁」是人口多丶工商业发达,行政事务繁多;「简」是普通府县;「边」是地处边陲,或通商互市口岸,或治内有改土归流;「要」是地处要道,位置重要。

繁丶边丶要三字全占,或占两个字的,都是上府县。

繁丶边丶要三字占一个字的,是中府县。

最惨的是只占一个简字的,那就是平府县。

俸禄加津贴,算下来让一个未入品的小吏,能在当地养活一家三五口。

正从九品能在当地让一家老小衣食无忧,略有小余。

正从八品小富。

要想让马儿跑得快,你至少得让他吃饱了。

至于他会不会偷吃夜草,那是另外一回事,有其它的制度律法去管束他。你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官吏会偷吃夜草就不给他吃饱。

刷刷写下来,上疏空馀白地不够写。

「祁言!」

「殿下,奴婢在!」

「裁几张白纸来,孤今天才思如泉涌,挡都挡不住,今天孤要写个痛快!」

祁言马上去裁了白纸,贴接在上疏,朱翊钧继续挥毫写。

「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新制中,官职以授任事者,官阶以酬其任事。

此乃大明官制条例原则要典。

故阁老授正二品官阶,六部尚书丶诸寺正卿授从二品官阶,左侍郎丶左少卿授正三品,各部寺仅一员,为尚书正卿首要佐官。

右侍郎丶右少卿授从三品,各部寺两到三名。各司郎中授正从四品。副职员外郎授正从五品.

地方巡抚授正三品,布政使丶按察使丶兵备使授从三品。顺天丶应天府尹同巡抚,授正三品。

上府知府授正四品,中府知府授从四品,平府知府授正五品。上县知县授正六品丶中县知县授从六品,平县知县授正七品」

朱翊钧下笔如有神,越写越多。

大明新官制他心里早就有了定计,此前他一直叫内阁和吏部丶光禄寺商议,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