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作狡兔三窟之计(1 / 2)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洛阳城的安乐与祥和不过是虚幻。

被无数大山压迫的大汉百姓怒火一直在积攒。

朝廷内外的政治斗争也一直未曾停息,反而越发激烈。

明年便是光和七年,也是中平元年,更是黄巾起义爆发之时。

后世很多人总以为,太平道发动大规模起义是一件很隐秘的事情。

认为东汉地方官府措不及防,才被太平道在起事初期打的节节败退。

然而据刘昕仔细观察,太平道的造反意图除了刘宏不知道,几乎路人皆知。

地方官府知道,大户豪强知道,洛阳士人集团知道,宫中宦官们更是知道。

根据后世历史资料,再结合这十几年的亲身观察,刘昕对历史上的黄巾起义和大汉局势,有了自己的大概看法。

士人集团意图借助太平道造反,逼迫皇帝刘宏取消党锢,放开士人入朝为官的限制。

尤其是要朝廷下诏,允许地方官府自行募兵平叛镇压,本质就是让士人集团借机掌控地方兵权。

凭刘宏的聪明和政治素养,当然看得出士人集团的意图,这明显是架空洛阳朝廷的阳谋。

故而在太平道起义初期,刘宏坚决不同意放开地方募兵之权,只准备派洛阳禁军平叛。

于是皇甫嵩与朱儁,在镇压河南黄巾军时接连失利,波才率领的黄巾军一度逼近洛阳轩辕关。

刘宏大为惊恐,明白若是再不同意,恐怕就有‘黄巾军’杀入洛阳城,最终不得不向士人集团妥协退让。

其实朱儁做为扬州会稽人,对朝廷还算忠心,皇甫嵩也是忠臣,可是他们对朝廷忠诚,不一定忠诚于刘宏本人。

尤其是皇甫嵩更亲近士人集团一些,亲自上书要求解禁党锢之祸,放开地方官府募兵之权。

正因皇甫嵩、朱儁配合士人集团逼宫,刘宏才越发重视卢植在河北冀州的平叛进展。

起初刘宏非常信任卢植这个老师,洛阳禁军主力大半被卢植带走,前往冀州平叛黄巾军主力。

面对卢植率领的北军禁军精锐,张角率领的黄巾军主力不敌迅速败退。

转而依托建设多年的巨鹿、广宗、广平几座坚城进行坚守,让卢植顿兵城下师劳无功。

这时太平道上升势头已被遏制,各方势力对卢植手中的兵权心生觊觎。

刘宏之前被皇甫嵩支持士人集团的行为吓到了,在宦官的谗言之下,误以为卢植顿兵不前也倒向中原士人,大怒将卢植下狱。

根据史料就能看出来,刘宏也很快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面又将卢植赦免复职,甚至又令其重新担任尚书令一职。

即便刘宏迅速醒悟,一切都已经晚了。

黄巾之乱被平定之后,原本的洛阳禁军基本上落入士人集团掌控,刘宏几乎丧失了这部分兵权。

不甘心的刘宏又自掏腰包,在西园组建西园八校,直接隶属于皇帝,勉强维持住最后一点的安全感。

可以说黄巾之乱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之前皇帝、宦官、士人、外戚之间的斗争是文斗,从此之后则渐渐转入武斗。

从这一年开始,掌握兵权的士人集团,掌握西园八校的皇帝、宦官集团,掌握天下兵事的大将军,相互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刘宏在世时,还能利用灵活的政治手腕,加大拉拢汉室宗亲力量,接连任命多个宗室大臣为州牧。

又下诏罢免在黄巾之乱中因功封官之人。

历史上刘备的安喜县尉就是这个背景下被罢免的,让不少士人为之恼怒。

冀州刺史王芬一度与诸多士人联合起来,企图谋害刘宏,更换一个新皇帝。

可惜刘宏虽躲过王芬叛乱,终究只活了三十四岁就早早去世。

等到他死后其他人没有高超的政治手段,朝廷在何进的操作下走向崩毁。

正是看到了后面洛阳的政治斗争越发激烈,刘昕才会生出浓烈的危机意识。

楼桑刘氏崛起时间太短,族中优秀人才有限,宗族底蕴依然远远不如中原士族门阀。

刘备、刘昕、刘德然,这三个楼桑刘氏最杰出的年轻人,又全都被刘宏留在洛阳。

一旦未来朝廷局势变化激烈,被人将三人一网打尽,楼桑刘氏就彻底没有了匡扶汉室的希望。

以运输海产品的名义,保留一支内河船队在洛阳附近,也是有备无患,以作狡兔三窟之计。

一旦洛阳出了什么意外,刘昕、刘备、刘德然就能通过这支船队迅速撤离。

除了孟津附近的船队,刘昕还对缑氏山的刘氏族人,重新进行了调整和安排。

私下里又在偃师、巩县、河阴等洛阳周边各县,悄悄建立了多个秘密基地。

刘昕心中思索这些的时候,刘备、刘德然也在陪着刘辩、刘宏谈笑不断。

刘宏哪里清楚刘昕内心思索的这些谋划?

他只觉得大海之中能有这么多美味,又被刘昕研究出各种新鲜吃法,实在是合心意。

一群人有说有笑,吃饱喝足之后,刘宏大笑道:

“世间滋味之美者,无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