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中传出激烈的讨论声。
赵都安径直推门,就看到修文馆内,诸位学士整整齐齐,正围在长桌旁。
耄耋之年,穿大学士长袍,面若重枣的董太师端坐主位,没有表情。
在他身旁,左侧是京城第一才子韩粥,韩半山。
右侧,是大冰坨子莫昭容。
「赵学士?你来了!」众人停下议论,扭头看到是他,纷纷打招呼。
赵都安面色凝重点头,披着甲胄走到一群学士中间,皱眉问道:「到底怎麽回事?我听到消息,太师要与正阳论学。」
莫愁脸上好似真写着个「愁」字,示意他坐下,才点头道:
「没错,正阳来势汹汹,应该是受慕王所托,来京中攻讦礼法道统。」
不是,大家说话都这麽直接了麽?
一点不遮掩啊……赵都安吐槽,见众学士面色如常,明白在修文馆内,与八王的矛盾算是早摊开了。
女帝得国不正,这一直是徐贞观政权合法性上最大的弱点。
且不论匡扶社宣扬的那套歪曲的话术,哪怕退一步,全天下都知道是二皇子政变,女帝才是平叛的那一个。
可若遵照礼法,徐贞观也该是找寻剩下的皇室旁支子嗣,过继也好,怎样也好,扶一个新的男子帝王。
但她选择了称帝,这就给了读书人在礼法上攻讦的机会。
这三年来,通过以董玄为首的北派读书人引经据典,勉强将合法性糊弄上了。
但在京城以外,尤其是南方多地,抨击女帝篡位的声音从未断绝。
如今,许是「新政」的推行,令八王纷纷急了。
终于一个个开始出手反击。
淮安王派女儿来试探,靖王以太仓银矿为棋子,逼迫李党分裂。
恒王派来世子,意图不明,慕王则请动正阳出山,以礼法反击。
赵都安心中轻叹一声,明白礼法这东西,看似摸不着看不见,但却极为关键。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为此理。
韩粥沉声道:
「对方这次有备而来,其十年不下山,一出山便引发大虞九道十八府关注,一路从南走来,看似低调,实则张扬,将自己进京的消息闹得人尽皆知。
进城时还带着百馀名学生,这几天在城中也是在打响名气,如今下战书,太师不得不应战,也只有太师有资格接下这一战。」
赵都安好奇道:「正阳打的旗号,只是论学?」
莫愁看了他一眼,解释道:
「只是论学,正阳很聪明,他没有直接攻讦陛下登基的事,而是口口声声,只将事情定在『学术之争』上,如此便更不好动他,但世人不是傻子,这学问论战,归根结底,又回到礼法上,若给他辩赢了……会很麻烦。」
赵都安扭头,看向一言不发的董玄,认真道:
「太师,有几分把握?」
董玄今日气场很冷,或者说很沉重,那张本就沟壑纵横的脸上,皱纹尤其深刻,目光也沉甸甸的:
「若将论战喻为弈棋,论棋力,老夫自忖更强一分,但对方拿了先手,便不好说。」
赵都安懂了。
这是个委婉的说法,辩论这种事,胜负从来不只靠「辩手」的嘴皮子功夫,更重要的是辩题。
董玄拿到的牌并不好。
「五日后,以什麽为题?」赵都安又追问。
董太师平静说道:「何为正学。」
还好……不是最糟糕的情况……赵都安稍微松了口气。
正阳打的旗号是「匡正学,塑礼法」,女帝怕的就是礼法,但正阳没有直接抨击礼法,因为这样只能逼迫朝廷走极端。
正阳虽出山了,但看样子,并不打算找死……如果正阳进京后直接开喷礼法,那样结果只有一个。
就是用自己的死,来换取天下读书人的愤怒,给庄孝成的舆论战喂子弹。
但他没有选择这个极端路线,而是迂回了下,只论「正学」,这就要委婉了一层,给了朝廷应战这个选择权,也给他自己留了一点活路。
毕竟论正学的话,还是有赢面的,哪怕输了,损伤也不致命。
当然,也只是不致命而已,正学与礼法是一体的,前者站住脚了,后者也会收益。
「我们方才就是在出谋划策,商讨正阳可能出的招,怎麽获胜,或者打个平局。」韩粥解释道。
「你们继续。」赵都安表示自己过来旁听。
众人也没太意外,他们都知道赵都安在治国方面有独到见解,似乎也有一定的诗文水平。
但涉及到儒学的根本,圣人学说,诸多经典,寻章摘句……纯粹的学问上的积累,这压根不是「天才」能解释的。
董玄和正阳,都是这一块的天才,且积累学习了几十年的学问功夫。
赵都安才几岁?
如果说治国方略可以从实践和观察中来,诗文可以靠天赋,那圣人学问,就纯粹是要依靠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功夫了。
这也是唯有董玄敢于应战,韩粥这等所谓的才子,压根不敢冒头的原因。
从逻辑上,就没人觉得赵都安能在学问上积累超过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