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冯德麟救匪终章 (下)(2 / 3)

息,这位杜宝明是他们匪首杜宝增的兄长,而且这二人感情很好。匪首杜宝增知道他哥哥被捕,肯定会想办法下山营救。这时我们便设下天罗地网,来一个抓一个。如果能抓住杜宝增那才好,所以其他二人若坚决反抗,吓一吓就行,抓捕或者击毙一人足矣。但至于杜宝明,他是个残废,如果抓不住他,你们跟残废也差不多。记住我说的话,行动吧!”

他们此次抓捕的计划和目的已然十分明确,即在没有能力前往三界沟剿匪的情况下,利用杜宝明在其山寨的地位以及与匪首杜宝增的兄弟关系,将这伙土匪引诱下山,再逐个抓捕,此计甚妙。陈儒虽有读书人的一些通病,但不得不承认其极具才华,他的这一招“诱匪下山”不得不说是步好棋。首先,他从青马坎那位裁缝处得知了杜宝明的身份及其在山寨的地位。虽说裁缝对杜宝明在山寨地位的描述有些夸张,不过他是匪首杜宝增亲哥哥这一事实属实,且二人关系极好这一点也毋庸置疑,特别是杜宝明身有残疾,需拄拐才能行走这件事,在得到田龙和海红院老鸨子的确认后,已是板上钉钉。

但他们目前在情报方面唯一的缺失,便是柳海龙和彪子二人的身手情况,这极为重要,因为这将是抓捕过程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陈儒虽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在县府工作许久,对这些练军、乡勇可谓了如指掌。这些人平日看似个个身怀绝技、枪法一流,尤其是县令的那些警卫,更是个顶个的战斗高手,他们的战斗素养无疑高于普通土匪。然而,问题在于他们与这些土匪的战斗目的不同。这些土匪战斗是为了保命,一旦被捕,必死无疑,甚至可能遭受剐刑。虽说横竖都是死,但在中国人眼中,死无全尸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他们必定会全力抵抗。加之这些土匪基本都杀过人,是在刀尖上舔血过来的,故而他们冷酷无情,对于子弹打进动脉流出鲜血的场面司空见惯。甚至当时有传闻这伙土匪喜欢吃人肉,虽只是传闻,他们没必要去吃难吃的人肉,但由此可见这群土匪对血腥的战斗场面毫无心理波动。

相反,这群官兵则不同。虽说他们是当兵的,可都是负责保卫府衙安全的士兵。这类士兵基本都是靠关系才能在府衙这种岗位工作。虽然他们都接受过军事训练,且训练成绩不错,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从未参加过实战,也就是没打过仗。毕竟确实无人攻击过海城县衙,所以这些有的见到血都会晕的少爷兵,即便军事素养颇高,但万一与这伙不要命的土匪发生战斗,很多人可能会在惊吓过度时,忘掉所学的军事技能。别说他们,就连他们的头赫舍里·东宝都没有实战经验。由于东宝是满人,且出自满清八大族之一的赫舍里氏,所以东宝在中武举之后,就一直在县里担任把头,从未参加过战争。

其实关于东宝的武举身份众说纷纭。由于满人在清朝享有一定特权,不用参加科举包括武举考试,也能通过其他方式为官,比如继承爵位。而东宝这个把头的来源,最多的说法是靠家里的资源获得。但东宝虽出身名门,却是庶出,所以继承爵位无望。且当时有“满不点元”的说法,实则是满清为平衡满汉关系,在科举或者武举考试中,多点汉人,因为汉人只有科举这一条当官途径,而满人机会众多。所以这种情况导致满人不太愿意参加武举考试。但东宝此人,我后来是认识的,后期他加入了我堂舅朱庆澜的新军,成了一名标统(约等于现在的团长),后来又在东北军担任旅长。所以我认为他是参加过武举考试的。他对古代兵法颇为擅长,而且他母亲是汉人,是他父亲的通房丫头,所以他们母子并不受待见。且那时虽有“满不点元”的政策,但满人考个武举还是相对轻松的,所以东宝应是武举出身,只是当时确实没打过仗。

连他们的头都未经历过战争,所以这些人在面对一群冷酷且嗜血的土匪时,在心理层面远逊于土匪。而且那个著名的灵魂之问“为了一个月 3 两白银拼命值吗?”这也是陈儒最为担心的,即战斗意志。这些少爷兵都是为了每月 3 两半白银当兵,且他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大家子人就靠他们的薪水过活。所以他们在与这些土匪交手时,会不会因胆怯和惜命而放弃战斗,这些都是陈儒所忧心的。

若柳海龙和彪子身手与普通土匪无异,这些练军和乡勇或许能凭借人数优势成功完成任务。但倘若柳海龙和彪子真如江湖传言那般弹无虚发、身轻如燕,那就棘手了。毕竟青马坎的裁缝和田龙都只是见过其人,并未见过他们动手的样子。所以陈儒尤为担心这点,担心在抓捕杜宝明时,二人会全力营救。

因此,陈儒对此次抓捕行动并不乐观。毕竟他是个感性之人,不希望这些平日的同事在此次抓捕行动中受伤或阵亡。但这次机会又如此难得,所以他一再叮嘱,只要抓捕住杜宝明即可。那二人若不抵抗就放他们走,如果抵抗,为减少伤亡,可将其中一人击毙,但一定要放一人走,而且放的时候还要佯装全力抓捕的样子,胡乱打几枪,以免其看穿引匪下山的计划。而且为了让其中一人成功逃回山寨,陈儒并未将此次行动告知负责守城门的,这样一来可以放走土匪回山寨,二来可避免让冯德麟知晓此事。因为看城门的多是冯德麟的人,通知下去难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