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宋夏多年的战端摩擦中,早已互相了解甚深。
如今宋军的诡异战术,绝非章的手笔。
章老迈,思维固化,用兵太过保守,他干不出如此诡异的事。
一个名字悄然浮现梁太后的脑海。
「宋国皇帝之弟,赵孝骞?」梁太后眉喃喃道:「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不可能吧———」
辽国,上京。
萧光敬穿戴华贵的裘擎,领着一支千人的使团队伍,浩浩荡荡地出了上京城。
城门大开,路旁的辽国百姓们纷纷避让,用敬畏的眼神看着萧光敬一行人出城而去。
是的,萧光敬又成了辽使。
这一次他出使的是西夏国。
关于辽国是否调停宋夏之战的问题,在辽国上京的朝堂上,引发了君臣激烈的辩驳。
其中以东北路统军使萧兀纳的态度最为坚定,他在朝堂上陈述利弊,深刻剖析了宋夏之战对辽国的影响,然后问了辽帝耶律洪基一个问题。
西夏兵势渐大,梁太后对大辽愈见不臣,来往国书语气日渐狂悖,而宋国却向来温尔,从不主动启战,每年岁币如约而至,自渲渊之后,两国甚少征战。
那麽,辽国是需要一个日渐狂妄,且兵势坐大的强悍邻居,还是需要一个温文尔雅,有君子仁厚之风的邻居?
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令耶律洪基做出了决定。
虽说辽国满朝文武对宋夏之战是否调停的态度不一,但神奇的是,辽国朝堂君臣对西夏梁太后的态度却出奇的一致。
这个好战的疯婆子,该死!
一个女人,能做到让辽国上下统一憎恶的地步,也算是本事了。
所以,耶律洪基当即决定,辽国必须出面调停,彰显强国气度和影响力。
当然,调停的态度是早已谋定了的,这一次,辽国必须要拉偏架,无限偏袒宋国,让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结束。
既然做出了决定,萧兀纳当然要为萧家争取政治资本,于是打铁趁热,赶紧推荐儿子萧光敬为辽使,带领使团前往西夏兴庆府,调停宋夏之战。
于是萧光敬就这样水灵灵地出发了。
骑在马上,萧光敬沐浴在辽国百姓敬畏的目光里,神情意气风发,脾睨傲然,贵气自显。
上次出使宋国,被搞得狼狈不堪,萧光敬一直记得。
「这一次,我要拿回我曾经失去的一切!」萧光敬眼中有光,暗暗紧了拳头发誓。
至于他究竟失去了什麽——·
不管了,反正要拿回来!
中二的光芒,在旷野雪地中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