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平城往事(2 / 3)

甚至就连这!

甚至就连这,都还是因为汉家武德昌盛,外加开国前后猛人倍出,才勉勉强强凑出来这么五个人。

放在和平年景,别说是五十年出五个了百十来年出一两个,那都是国家之大幸!

这些事儿,寻常人很少有概念,或者说是很难有切身体会。

但卫青作为武人至少是已经成为了准武人,自然不可能不明白一个帅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卫青按照刘荣为自己制定的路线发展下去,那在肉眼可见的将来,卫青就将获得一次指挥数万人,乃至十数万人作战的机会!

这次机会,大概率会遵循先孝景皇帝的母族外戚,当朝御史大夫:魏其侯窦婴的先例以外戚身份加持,任大将军的路数。

只要把握住这次机会只要别表现的太拉跨,甚至仅仅是只要把这支庞大的军队调动起来,并顺利开到预定战场,卫青的未来,便必定不可限量!

对于自己的天资,卫青说不有多大自信。

毕竟进宫后的这段日子,卫青越看石渠阁那些兵书,就越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而且越学,卫青就觉得要学的东西更多了!

对于独自指挥大集团作战,如今的卫青心里,可谓是半点底气都没有。

但这也丝毫不妨碍如今的卫青,憧憬起将来,自己坐镇中军挥斥方遒,领军作战的那一天……

那一天或许会很远

但卫青坚信:无论多么遥远,那一天都必定会到来。

只是眼下,卫青还要在刘荣面前,给出一份又一份让刘荣满意,且至少合格的答卷。

若是连纸谈兵都谈不明白、说不清楚,那即便将来做了外戚大将军,又如何呢?

若不能建功立业,拿出实打实的功绩,来堵住那些整天嚷嚷着外戚出身幸佞小人者的嘴,卫青即便是做了大将军,又有什么意义?

如是想着,卫青看向刘荣的目光,便愈发忐忑了起来。

即便在心中反复过了好几遍,确定河套马邑战役没有自己忽视的点,卫青也依旧无法完全冷静下来。

正所谓:利令智昏,欲令智迷。

在足够庞大的利益,或者说是足够光明的未来面前,再聪明的人,也不免要口干舌燥……

“嗯……”

“大致如此吧。”

“此战,我汉家于河南地,基本没有遭遇到强有力的阻碍”

“除了开战当夜搭桥渡河,便都是水到渠成。”

“河套那边,程不识也确实是竭尽所能”

“没能留住军臣的单于庭主力,也只能怪那军臣野心、魄力都不够。”

如是一番话,算是简单认可了卫青这一份答卷,刘荣咂么着嘴,显然有些意犹未尽。

这道题对于卫青对于汉家未来的长平侯而言,似乎有些过于简单了……

“这样。”

“也别下去写写画画了就当着朕的面,说一说太祖高皇帝五年的汉匈平城一战。”

“若是换做你侍中卫青,可否能做得更好?”

“或者说,可有哪些方面,是可以避免或加以改进、完善的?”

给出考题,刘荣便好整以暇的调整了一下坐姿,静静等候起了卫青的答案。

说实在的,去年这场河套马邑战役,真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地方。

两个战场分开来看,一边是教科书级的城防战沉闷

一边则是一马平川的奇袭闪电战平淡。

也就是以马邑为饵,声东击西谋取河套的总体战略规划,有那么些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味道,值得人回味一番。

但要说是将其列为经典战例,以供年轻一辈的将官学习,那就有些太过于形式主义了。

马邑战场迂腐守旧的程不识,放眼如今汉室天下几千万号人,怕是也没几个人能学出神韵!

河套战场的突袭、抢占,也没什么值得拿到课堂讲、教的内容。

可刘荣这第二道考题,即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围的汉匈平城战役,却是有汉以来,实打实的经典战例了。

敌我双方基本都是倾巢而出,数十万对数十万的兵力对比,毋庸置疑的举国之战!

期间,更是形成了匈奴单于s刘汉天子的史诗级王对王!

战役进展惊心动魄,又屡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转折。

毫不夸张的说:汉匈平城战役,几乎是如今汉室每一位有志于指挥作战,而非纯靠蛮力冲杀的将官,都必须思考、推演的经典战例。

若是换做一个寻常将官,刘荣大概会说:给你个十天八天,下去好好琢磨琢磨平城战役,然后拿个心得体会出来,朕要看。

但换做是卫青,刘荣就不愿这么做了。

下去之后反思、作总结,大部分将官都能做到。

大家都能做到,就显不出孰优孰劣。

对于卫青,刘荣期待极高。

而极高的期待,往往也就意味着相应的极高要求。

不出刘荣预料:卫青思考了很长时间。

期间还不停地皱眉、低头,甚至是眯眼沉思。

过了足有小半个时辰,才终是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