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好郁闷的‘大’单于(1 / 3)

天子荣新元元年,秋九月二十八。

河套以北,高阙。

军臣的心情很不好。

准确的说,是极其的糟糕。

从去年年末,照常对汉家进行外交讹诈未果,到今年年初,一场针对汉北地郡,以战略威慑为目的的入侵失利;

再到战后,再度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试图与汉人磋商‘赔偿事宜’,或者说是讨一个台阶下,却依旧被汉人的小皇帝强硬拒绝。

最后,便是今年秋天,这场被军臣称之为‘荣誉之战’的战争。

在军臣原本的设想中,早在去年秋天,失去了壮年天子,迎来少年天子即位,正处在政权交接关键时刻的汉家,就应该和过去的历代汉皇那般,答允匈奴单于庭的讹诈。

最起码,也要象征性的做做样子——送多少东西且不说,起码一个‘汉匈兄弟之交,匈奴为兄’的低姿态要摆出来。

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但当时的军臣,却并没当回事,只当这是汉人的小皇帝年轻气盛,没有经历过现实的鞭策;

只要一场轻松写意的战争,就必定能给汉人的小皇帝,带来一点小小的草原震撼,从而认清现实。

——认清汉匈强弱对比依旧,汉家历代先皇奉行屈辱和亲之策,乃是最明智、性价比最高之选的现实。

结果,一场原本应该敲打汉人,让汉人小皇帝低头的北地朝那一战,却是为汉人小皇帝那本就铁打的脊梁骨,又多装了一节纯钢。

汉人的小皇帝,实在是太硬了!

虽然过去,汉人的老皇帝们——如最初的太祖刘邦,到后来的太宗刘恒,以至于刚驾崩不久的孝景刘启,也都是又臭又硬的性子,但多少还讲点道理。

什么道理?

汉弱,匈奴强;

弱肉强食;

作为弱者,汉人天然就该向匈奴人低头。

但汉人如今这个小皇帝,却硬的完全不讲道理!

时至今日——哪怕今年秋天,针对马邑的军事行动夭折,又意外丢失了对河套地区的掌控,军臣依旧有十成的把握说:汉匈双方的实力对比,匈奴依旧是明显掌握优势的那一方!

如果过去,汉匈双方实力对比在三七开,那河套易主,顶多是将三七之比,缩小为了四六。

汉人四,匈奴六。

甚至就连这四六之比,也依旧是要等汉人彻底消化河套,并从河套这块天然的养马地得到源源不断的战马,从而初步完成骑兵部队的建设,规避汉匈双方的兵力克制之后,才能最终达成。

此时此刻,才刚占据河套,既没有完全将河套消化,也没有通过河套产出战马、构建骑兵部队的汉家,和过去,不曾拥有河套的汉家,并没有什么区别。

顶天了去,也就是河套易主,改善了汉人的边防战略处境,缓解了边防压力,给了汉人更多喘息的时间和空间,让匈奴人入侵汉家变得更困难了些。

但要是说一个河套,就让汉匈双方自此攻守易型——匈奴人不敢再入侵、驰掠汉室,反而要当心汉人主动出塞,侵扰草原,那就是在扯淡了。

汉匈战略平衡,并没有被完全打破!

仅仅只是原本明显倾向于匈奴一方的天平,稍稍回平了一些,双方实力差距缩小了些。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汉人的小皇帝,却硬的好像汉匈双方并非‘兄弟之交’,而是父子关系!

明明处于战略劣势,以及军事实力的明显劣势,汉人的小皇帝,却像是一个威严的父亲般,对匈奴这个大敌——这个比自己都还要更加强大的敌人,非但没有丝毫敬畏,反而还抱以满满的不屑!

若单只是不屑、轻视,那也就罢了;

偏偏这汉人的小皇帝,仅仅只是在战略上蔑视匈奴,到了具体的战术上,却又打起了十二万分的重视!

时至今日,军臣都还是无法想明白:汉人究竟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从地势更低的北地踏足河套,并迅速掌握这片塞外江南的。

虽然不知道汉人具体是怎么做的,但军臣也还是能断定:为了这一战——为了那一夜,汉人的小皇帝,必定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事实也正如军臣所料。

当军臣率领单于庭主力回援,并抵达高阙一代,随后盘算着要不要出其不意,绕道河西奇袭河套时,汉人开始在高阙外搭设浮桥了。

此刻,站在高阙那宛若耸立云端的城楼之上,看着关墙外、河对岸,那一条条初具雏形的浮桥,军臣也终于搞清楚河套,究竟是怎么丢的了。

而军臣真正感到恼怒的,却并非河套的丢失……

“趁其不意,攻其不备,夺了我大匈奴的河南地,不过是汉人奸诈。”

“只要没有骑兵,汉人就无法在我大匈奴勇士的刀锋之下,真正守护住这片土地。”

“——只要没有骑兵!”

“汉人,确实没有骑兵;”

“只是我万万没想到:我大匈奴留守于河南地的部族,居然会成为汉人最骁勇、最精锐的骑兵……”

没错。

真正让此时的军臣,感到万分恼怒的,正是那些望风而降,改换门庭,投身于汉军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