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茜首先选的影片是正在英国迎来骂声一片的《美国往事》,她没看过这个电影,但在原时空,这部电影在二十、三十年后被称为唯一能与《教父》媲美的佳作,其实《教父》她也没看过,只知道是一部70年代上映的,评分很高的老电影。 在原时空《美国往事》只在美国和意大利上映过,并未在英国上映。而这个时空,它竟然在86年2月份在英国上映了,不出意外的迎来了一片骂声。 她回忆了一下,酝酿了一下语言,写了一篇长评。 “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优秀佳片,其艺术鉴赏价值足以与《教父》相媲美。影片开篇的长镜头导演就展现了他教科书级别的运镜技巧,从远景到近景,从高空到地面……无论是远近景的转换,还是光线、色彩的处理都无可挑剔……” 麦茜懂个屁的镜头运用,她连电影都没看过,只知道这部电影几十年后被人吹爆了,她用了大篇幅来夸场景设计、摄影技巧、演员演技、背景配乐、再到光线明暗的处理……反正夸就完事了。 其实如果她看过目前的放映版本,就会知道这个剪辑版本因为删减的太严重,背景音乐都被剪成大串烧了,转换诡异而突兀,经常吓人一跳。可以想像一下,本来紧张的音乐背景,你还没来得及打起精神,提高注意力,音乐突然变得舒缓……本来就不知所云,让人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音乐激昂,吓人一跳……真是观影史上的恶梦。 最后她才写到,“从各项细节可以看出,表现出来混乱不清,不连贯叙事方式,不知所云转景不是导演赛尔乔·莱昂内的错。据小道消息,导演赛尔乔·莱昂内的原样片时长达10个小时,而那些只追求利益和票房从来不懂艺术为何物的制片方硬生生把一部史诗级别的佳片,如此粗糙的疯狂删减到只剩两个小时……” 最后麦茜以“制片方与出品方欠赛尔乔·莱昂内导演一句道歉!”而结束。 这个时代骂美国,在英国也算是政治正确。 全文写完麦茜通读一遍,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导演请的水军。 没出意外这篇影评被采纳了,还给了她50磅的高稿酬,并邀请她多写影评,多投稿…… 其实麦茜明白,并不是编辑有多认同她的看法,因为现在看来,这就是部烂得不能再烂的烂片,连故事都讲不明白,还是美国拍的,美国的好莱坞打压着英国的本土电影不能抬头,出了部烂片肯定要狠狠的批评才能出口气。但杂志需要不同的声音,才能促进销量。 这样的导演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会被骂,被封杀。叫你拍部电影,你拍了部连续剧,拍得还是超长艺术片,比王家卫还能烧钱,艺术片不结合影评讲解,谁看得懂? 麦茜前世最佩服的就是那些做影视剧解析短视频的,看完后就怀疑“我们看的是同一部影片吗?”一晃而过的几秒钟,看电影时打个哈欠就过去了,你就看出这么多层含议了?你说那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有跟导演确认过吗? 《美国往事》是通过讲黑帮械斗进程史来反射美国的时事变迁,哪怕你拍成像《古惑仔》那样,拍成系列商业片,也不至于让出品方赔得血本无归…… 此后,麦茜开始留意电影放映信息,看到她有印象,在后世被人评论过的电影,就会写篇影评投稿,因为她的视角和观点比较奇异,她的影评几乎都被采纳了。 她投稿的频率不高,但每篇都几乎都与大众观点不一样,偶尔也会收到骂她,说她收了黑心钱的读者来信,她把这些信都当做她的绩效勋章。后世的观点当然和现在进行时的观点是有很大的偏差,比如星爷的《大话西游》,让星爷挨了多少年的骂,赔了多少钱,还是十几二十年后才被国内大学生奉为经典,有些影片是需要时间去发酵的。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两、三年后,她以茜茜·华生为笔名的影评人还有了小小的名气,有新片上映时,她还能收到杂志社寄来的免费电影票。 ………… 时光如白驹过隙,来到了1987年的春天,麦茜某天发现每周三次来帮劳拉女士打扫卫生和做些杂务的怀特夫人换成了还不到20岁的怀特小姐。 麦茜与怀特夫人打过几次交道,搭过几次话,当然是麦茜主动的。那是位微胖的怀特夫人笑起来很和善,为人干净利索,年纪和老约翰差不多,嘴非常严,休想从她嘴里听到一星半点劳拉女士的事情。 而这位怀特小姐一点也不像她妈妈,她的工作好像也不能让劳拉女士满意。在好几次和怀特小姐在投币洗衣店里偶遇后,她与怀特小姐搭上了话,这年轻的小姐的话根本不用套,她一点也不想做这份钟点工,她叭叭叭叭的抱怨,好像能找到一个人听她抱怨劳拉女士是件非常解压的事情。 她说从她姨婆开始到她妈妈,再到她,已经为劳拉女士服务四十多年了。她爸爸是火车司机,今年退休了,妈妈陪她爸爸回老家林肯郡,去管理劳拉女士在那里的一个农场了。 “那个老女人像是活在上个世纪一样,非常讨厌用现代化的电器,你能想像吗?她这么有钱,家里连供暖都没装,还在偷偷烧壁炉,也不怕被人举报。连洗衣机也不买,都要求用手洗,以前妈妈都是带回家洗的。电视也是老式的,好久都没交电视费了,我连电视都没得看。连电话也没装,天啊,这让我男朋友怎么找到我。这是个什么时代的老古董呀……她还嫌弃我打扫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