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3章 少华山(1 / 2)

天眼宝鉴 管甚 1557 字 2个月前

看着手上的信纸,林熙无比酸楚。

其实,他早就想到过今天,却没有想到,来的如此之快,来的如此突然,来的如此决绝,以至于他猝不及防。

他不是不想联系虞青茗,而是始终联系不上,想来是天命注定,他们的缘分到此为止。

往事不堪回首。

那个精灵古怪的少女,那个他心中的小仙女,从今往后,只能存于他的回忆,他的午夜梦回。

每每想到这里,林熙就会按住胸口,觉得自己内心深处,好像丢失了一块,永远也补不回来,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楚,袭便他的全身,把他折磨的苦不堪言。

许久之后,他收好信纸,贴身放好,望着原本属于虞青茗的房间,一步一回头,黯然离去。

事情已经发生,不可逆转,哪怕再多不舍,哪怕心如刀绞,也要学会放手,学会割舍,因为前路上,还有太多位置和荆棘,等着他去扫荡。

止步于此,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心里丢失的那一角,会让他刻苦铭心,记住这段回忆。

相忘于江湖,挺好。

······

两天后,林熙和小闵带着会合的地师,驱车来到少华山所在的玉山县。

少华山又名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间道教文化浓郁,堪称龙虎山的延伸。

少华山始于晋代葛洪,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葛洪与李尚书至少华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时至今日,山上仍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遗迹。

尤其是丹井,历时一千余载,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为“仙井”。

故而,葛洪成了少华山的“开山始祖”。

唐代道教大兴,少华山也随之兴盛,朝山香客络绎不绝,道士们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少华山上第一座建筑——老子宫观,也被称为“三清福地”。

北宋时,皇帝笃信道教,带动了社会崇信的风气,少华山因此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包括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还有福庆观、灵济庙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少华山上道教建筑的璀璨明珠。

元时,少华山上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道士,但更多的是来此龙虎山天师府的正一派道士。

据元人鲁起元在《游少华山记》中说,此时少华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可见当时少华山的兴盛。

明代,太祖朱元璋尤为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龙虎山遂成为天下道教祖庭,少华山距龙虎山仅三百里,道士来往频繁,联系极为密切,少华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朝拜之风极盛,有“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之说。

朝拜之人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色祭品,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故而明代为少华山最鼎盛时期,山上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

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

流传于此的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有四个最为著名,分别是《猴王法相》,《玉帝赐玉》,《葛洪开山》,《贯休画罗汉》。

先说《猴王法相》。

传说,当年大闹天官的孙大圣,奉观音法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功德园满。

师徒四人到西天佛国,参见如来佛祖,听候佛祖嘉封,以成正果。

唐玄奘率领悟空、悟能、悟净参拜佛祖毕,侍立一旁,听候佛祖赐封佛号,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

不料,孙悟空突然向佛祖如来叩首,说道:“谢佛祖赐号封佛,悟空理应知足常乐,怎奈那东土神州,大千世界,妖魔并未尽除,黎民深受其害,悟空怎能安心礼佛,静坐旁观,岂不有负佛祖赐封斗战胜佛的本意······”

佛祖笑问悟空:“如此说来,尔意欲何为呢······”

梧空答道:“悟空欲往东土神州选一清静圣地,继续修炼降魔大法,妖魔一天不除尽,斗战一天不能止,如此不负封赐佛号之意······”

佛祖听后笑道:“想吾西天净上,乃极乐世界,黄金铺地,白玉为池,地涌莲花,璎珞垂地,七宝菩提,万劫不灭,大千世界,哪里有比这更好的清静圣地······”

悟空回道:“东土神州,有座少华山,是天地生成的瑶台仙境,那里奇峰参天,彩霞铺地,白云生幽谷,飞瀑挂山间;怪石奇松忘色相,不老须岩万古苍,弟子欲去修炼降魔大法,又恐老君教祖不能容我,因为当年大闹兜率宫,蹬翻了老君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