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姆动力装甲实验室主要包括两大区域: 实验大楼是核心区域,是对动力装甲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场所, 测试场地是一片靠近海岸的开阔区域,是对动力装甲进行测试的场地。 测试场地又被分隔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区域,在每个小的区域内,都有几名技术人员正在对凯夫拉装甲的某个环节进行测试。 经过测试场地时,尚斌发现一台凯夫拉1000型动力装甲中有个假人,装甲的四肢和背部分别安装了一台微型推进器。 2名技术人员对这台凯夫拉动力装甲进行检查后,便撤离至20米开外的混凝土工事中。 一名技术人员按下按钮后,就拿起望远镜一直观察装甲。 另一名技术人员已经坐在一台设备前,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数据记录。 五台微型推进器的尾端喷射出强劲的气流,动力装甲平稳升起,最终悬停在100米左右的高度。 这时,技术人员再次按下按钮,所有推进器立刻停止工作。 动力装甲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即刻开始下坠。 距离地面还有30米时,推进器自动打开了。 动力装甲上的核心电脑开始控制装甲姿态和每台推进器喷射出的气流强度,以便进行制动。 500公斤重的装甲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姿态调整。 尚斌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细节,眉头微微一皱。 最终,动力装甲以人形站立的姿态平缓降落回测试场地。 实验看上去似乎很成功。 两名测试人员已经从混凝土工事中走了出来,将凯夫拉装甲中的假人取出。 假人的一条胳膊和一条大腿几乎快与躯干分离,只有部分外皮还接在一起。 …… 不一会儿,尚斌和郝俊来到实验大楼,军工部经理凯文和实验室负责人尼古拉主任向前台保安出示证件,并带两人登记之后,乘坐电梯来到三楼的一间实验室。 尼古拉站在实验室门口,经过虹膜和面部双重识别后,只听“嘟”的一声过后,大门快速向一侧滑动。 好大的空间! 这间实验室足足有四个篮球场大小,层高十几米,与测试场地相似,同样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型区域。 每个小型区域负责的功能开发有所不同。 供电系统、传动系统、防护材料、内置武器、人体工学、以及尚斌最为关心的飞行制动控制技术都在这间实验室进行研发。 这间实验室的每个小型区域,和尚斌刚刚见到的测试场地的小型区域是一一对应的,并且每个小型区域内都有一台动力装甲。 与测试场地不同的是,实验室的每个小型区域上,都能看到该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在专注地工作着。 当这些科学家兼工程师设计出新的方案后,就会将相关硬件和设备经由无人导引车运载至测试场地,并将实验室内装甲的相关预置参数同步至测试场地中的装甲。 现场测试完毕后,技术人员会将采集到的测试数据传回实验室,供专家进行数据分析和进一步的优化测试。 凯夫拉动力装甲的每个部件和功能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迭代的方式进行研发的,不得不说,这是一套相当高效的开发流程。 目前,第三代动力装甲,也就是凯夫拉2000型的研发测试工作基本进入尾声,即将投入量产。 相比上一代装甲,第三代的优势在于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 装甲质量减轻了30%以上,续航里程增加了20%,并且近战武器也由链刀升级为单分子刀。 总体来说,除了性能升级,三代产品并没有太多亮点。 原本,三代产品的定位就是过度产品。 第四代动力装甲的研发才是重中之重,大量黑科技的集成使得这代产品的研发周期一拖再拖,研发经费也是一再超支。 阿萨海姆进行了一场豪赌,誓要将第四代装甲打造为拳头产品,将剩余的市场份额蚕食殆尽。 负责飞行制动控制技术开发的小型区域内,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激烈的争吵,似乎在为刚才测试实验的失败互相指责。 “接下来的事情还是由尼古拉主任进行专业的介绍。”凯文微微一笑,将头转向一侧的尼古拉博士。 尼古拉在当上阿萨海姆动力装甲实验室的负责人之前,是凯夫拉动力装甲的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可以说是一手缔造阿萨海姆动力装甲帝国的天才科学家和工程师。 看着眼前来自三流大学的这一老一少,他不太相信对方有足够的能力与自己一起合作,来解决新一代动力装甲中存在的问题。 尼古拉曾经在星界局的科学研究机构工作过,对廖峰的魄力很是赞赏,要不是听凯文说这两人是廖峰推荐过来的,压根就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来见他们。 他语气平淡地问道: “听凯文经理说,你们想同我们一起合作解决飞行制动控制技术中的问题?是这样吗?” “没错。”尚斌诚恳地回复道。 “恕我直言,飞行制动控制技术是我们当前遇到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你们真的能够解决吗?”尼古拉主任说话一向很直接。 稷下大学和北都大学的几名教授也曾经受邀一起解决这个难题,但在研究一段时间之后,这些教授依然感到束手无策,纷纷铩羽而归。 “刚才经过测试场地的时候,我看到你们在做飞行制动器的测试实验,能够做到平稳落地确实不容易,但更难的是保证装甲中的士兵不会在制动过程中受伤吧?” 尚斌一语道破阿萨海姆当前面临的窘境。 尼古拉主任觉得这小子
第三十八章 切中要害(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