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牢牢守住机会(1 / 3)

家母,武则天 tx程志 2447 字 2个月前

第136章

李贤望着李弘的背影,良久无语。

别看李贤跟李弘说得好,事实上,李贤可真没有指望李弘能做什么,他只是不想让大唐陷入危机之中。

很多人认为,大唐是在安史之乱后开始陷入衰弱的,其实并不是,在大非川之败后,大唐与吐蕃的战争,就受到三次大规模的战败,损失数十万人马。

除了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还有李敬玄十八万大军溃败,这一次大唐面对吐蕃,处于战略防守阶段,如果不是吐蕃内斗,论钦陵死在内斗之中,大唐说不定坚持不到安史之乱。

其实大唐的策略从开始就错了,大唐采取弱枝强干的战略,以关中作为根本,全国设立六百六十七座折冲府,关内道就设立二百八十九府,河东道有一百六十六府,可以说,河东道和关内道,这才是大唐的根基。

两道占据大唐四百五十五府,超过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大唐的军队驻扎在关中和河东两地,偏偏这两地都不是大唐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关中受到天气和土地兼并的影响,朝廷已经慢慢拿不出土地赏赐府兵,也没有粮草和物资,支撑对外战争。

偏偏大唐遇到了正处于上升势头的吐蕃,两个国家打了两百多年,大唐因为吐蕃灭亡,而吐蕃也分崩离析。也可以说,大唐与吐蕃这场旷世之战,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李贤两世为人,看到大唐的结局,内心里是非常悲痛的,他不想重蹈历史的覆辙,也不想坐视李治把满手好牌打烂,想要保持大唐对外扩张的强劲势头,唯有的办法就是开发边疆,唯有改变对世族门阀的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李贤准备拼一下,好在李治给了李贤这个机会。

李贤也知道现在大唐是咬着牙打这一仗,关于后勤补给问题,李贤准备学习霍去病,一路杀向安西,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解决安西问题。

大唐丢失安西,还真全是军事上的失利,也是吐蕃拉拢西域胡商的原因,论钦陵给大唐玩了一手大唐版本的白衣渡江,在大非川之战之前,其实大唐与吐蕃还属于盟友的关系,最多只是爆发边境摩擦。

直到经过数年的布局,吐蕃依靠收买的胡商,现在的西域胡商每家都光明正大养活着私人武装,小商号数十上百人,大商号数千上万,甚至数万人,吐蕃就是利用这些各国胡商,公然发难。

大唐措不及防,这才丢掉了安西四镇,当然丢掉的只是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于阗、焉耆、疏勒四个军镇,其中于阗国充当了带路党,在历史上,是三年后,也就是咸亨四年(673年),于阗王伏阇雄击走吐蕃,自请入唐。

吐蕃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占领整个安西,只是占领了四个军镇以入十八城,可事实上,整个安西拥有一百一十八座城池,大唐仍旧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城池,在随着安西都护董宝亮反应过来,他虽然没有能力将吐蕃驱逐出安西,可是大唐经营安西三十年,也拥有着极强的民众基础。

李贤准备前往安西,先拿这些带兵党和西域胡商开刀,随着再庭州境内屯田,一边开发庭州,一边与吐蕃死磕。

就在西征吐蕃大军缓缓出发的时候,一辆非常低调的马车缓缓驶来。李贤看到秦浩信一身便装,还贴着假胡子,就走上前来。

李治的双手冰凉,握着李贤的手,这才感觉到温暖。

“父皇,千万要保重身体啊!”

李治望着李贤,眼睛里有些湿润:“六郎,此行唯艰,以保全为要,战绩不比中路、南路稍弱,便有说辞,即使一道糜烂,无需太担忧责罚……活着,才能接受责罚啊!”

李治其实也是没有办法,他手里真是无人可用,唯一可以放心信任的人是薛仁贵,可是薛仁贵被李治用来训练新军,他曾经想过想向吐蕃虚于伪蛇,利用吐蕃来长安谈判的时机,拖延时间。

直到李贤回到长安,把吐蕃使团收拾一顿,李治这才知道,他其实上当了,论钦陵其实已经离开了长安,吐蕃的用意也真不是与大唐和睦相处,吐蕃的目的就是拖延时间。

因为吐蕃如今经过了大非川之战,看似损失十数万兵马,事实上损失的只不过是苏毗茹,这是吐蕃内部唯一一个势力最强的藩镇,如今三庐远不如他的父亲在苏毗部有较强的影响力,苏毗茹的力量太小,已经无法影响大唐与吐蕃战争。

如果让吐蕃完成内部整合,只怕是吐蕃就会形成另外一个突厥,相较突厥而言,吐蕃则学习了数十年的大唐,从官职到军制,学得似模似样,要说有什么不同,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吐蕃的茹,其实更像是大唐的大都护府,大都护是武官,也是牧民的文官,其实吐蕃的千户,类似于大唐的折冲都尉。

吐蕃其实是采取贵族兵制,平时打仗,就是贵族带着各自的奴仆和战奴上阵,这一点其实和大唐一模一样。别看大唐的折冲府最高只有一千两百人马,事实上,这并不是只有一千两百人马,而是一千两百军官。

富裕的府兵或府兵军官,除了统帅自己的下属,还会带着自己的私人扈从随军,其实大唐每一次出征,人数多实际上要多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李治其实心里没底,当年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