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陛下,皇太孙把自己给绑了(1 / 2)

朱允熥摆了摆手,神色却有些犹豫。

他如此匆忙赶回应天,是为了防止朝中可能出现的非议和拖延,以免好不容易在浙江道整顿的风气和刚起步的改革就此夭折。

但直到再次望见应天城的这一刻,

朱允熥猛然醒悟,他格局小了。

朱元璋坐镇应天城,还有现在低调却始终密切关注朝政的朱标。

只要他们坚定不移,他在浙江道的行动就不会莫名其妙地戛然而止。

自己离京,几乎搅翻了半个浙江道,朱元璋自然也能在应天城里掀起些风浪作为回应。

这样一来,他这突如其来的返京,就会让事情出现一些变数。

他将不得不正面迎接朝堂上的责难与重重压力。

比起先前,他身在浙江道,朝堂鞭长莫及,最多不过在朝会上口头弹劾几句罢了。

想到这里,朱允熥的脸色不由阴郁下来,心里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烦躁。

刘远忧虑地问:“三爷,咱们进城吗?”

“进城,先去清凉门那头。”

言罢,朱允熥立刻调整方向,不再朝着直通皇城的正阳门,而是转向西北,往清凉门行去。

刘远立即带着随从紧随其后。

一行人沿着应天城,穿过通济门、石城门,终于抵达清凉门。

小五台山和清凉门东北侧,是应天的西城和北城,那里散布着广阔的农田、墓地,以及星星点点的农家小舍。

还有那些戒备森严的京卫军营,屹立其间。

朱允熥策马当先,沿着清凉山脚下的小径,朝东北方向行进。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被篱笆围起来的简陋棚屋区。

这里是应天城的人口交易市场,专为买卖仆人而设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一个买卖奴隶的场所,只是因为朱元璋建国初年下达诏令,大明境内不准存在奴隶制度。

这天下不知有多少武将、皇亲贵胄……

只要有这些人存在,蓄养奴仆的现象就总是禁而不绝。

不过是换了个名目,找了个说辞罢了。

刘远心里犯起了嘀咕,不明白三爷回京后为何不直接回皇宫,反而先来到这等腌臜之地。

而朱允熥却牵马不紧不慢地穿行于整个贩卖人口的市集之中。

市场最前面,展示的是价廉的昆仑奴,其实不过是些来自天竺或是遥远东南方、被特意晒黑的奴隶,并非真正的昆仑奴。

深入市场,能看到一些品相不佳的新罗妇人与胡姬。

再往里,便是相貌更为出众的新罗女子和西域胡姬。

到了市场的最深处,竟是插着草标待售的明人。

这草标是表明这些明朝人是自愿卖身为奴,而非被同族强行出卖。

当然,卖身所得的钱财,最终还是流进了那些同族的口袋。

不过就是多了一层形式,就让这朱元璋明令禁止的买卖变得似乎合情合理了。

一圈走下来,朱允熥的面色沉重,跟在一旁的刘远难以揣摩他的情绪。

离开人牙市场后,朱允熥淡淡开口:“回宫,顺道买捆麻绳。”

应天城内。

“咱的老天爷哟。”

“咱的天老爷啊。”

“咱的心都要跳出嗓子眼儿了。”

内宫总管刘建安一脸焦急,额头上汗珠滚滚,领着一群小太监,急匆匆朝中极殿赶去。

进了大殿,刘建安连忙止步,却因脚下滑,整个人在金砖上滑出老远。

到了偏殿门口,脚下不稳,砰地一下跪倒在地,双手正好撑在了门槛上。

“皇上。”

“太子。”

“皇太孙回来啦。”

刘建安脖子一梗,喘着粗气,不顾形象地冲着偏殿大声嚷嚷。

这可不是什么得体的行为,平常日子里,作为内宫事务总管的刘建安,绝不会如此失态。

但今天,一切都十分反常。

此刻,宫廷礼仪早已被刘建安抛诸脑后。

偏殿之内,自从朱允熥离京前往浙江赈灾后,汤清悦与沐彤云两位便从前宫移至此处,每日辅佐皇上和太子处理国事。

见惯了刘总管那副总是笑容可掬、对东宫关怀备至的样子。

两位女子不禁好奇地望向了这番慌乱失态的他。

同样投来目光的,还有坐在殿内的朱元璋与朱标。

他们正讨论着关于浙江道田赋税制及商业税改革的事宜,以及朝廷的各种纷繁杂务。

朱标眉头紧锁。

朱元璋则冷哼一声:“你这狗奴婢,这是干嘛,难道天要塌了吗?”

“慢着。”

突然,朱元璋眉头一挑,心生警觉。

在刘建安惊恐的目光下,朱元璋咬牙切齿,“你这狗奴婢,刚说允熥回来了?”

刘建安连连点头,额头上的汗珠沿着眉骨滑落,啪嗒啪嗒落在地上。

“大胆。”

“放肆。”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袍袖一甩,急得来回踱步。

猛然间,他转向一旁的朱标。

朱标眼珠一转,身子往后一靠,“不如让儿臣去教训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