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应急的征调,发的工钱并不多,至于难民营中发的工钱,更是少的可怜。”
“不过这只是表象。”
霍文阁说着带上了自豪之色。
“卑职在其他地方做过官,知道其中的门道。”
“这些工钱,在其余地方,根本发布下去。”
“矿山大小头目,工坊的大小管事一分钱,最后能到老百姓手里的,有个三四成算良心,大部分地方能给个二成就到头了。”
“这两成工钱本就微薄,还要不时应对官府的苛捐杂税,真正落在老百姓手里的钱,难说有多少。”
“可西北各城,难民营中,在殿下来之后,一次多余的税都没收过。”
“夏税是您来之前征收的,冬税马上要收,而且按照您的要求,免了灾民的税。”
“除此之外,就只有商税了。”
“若是没有苛捐杂税,只是两税和商税,即便是穷苦百姓也负担的起。”
“所以难民营中这些人,实际到手的工钱,可比其余地方多不少,需要交的捐税又不多,不少人都存了些钱。”
听完霍文阁的讲述,萧奕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时代老百姓的吃苦能力,低看了。
这个时代的百姓,本
就吃苦耐劳,在西北这片苦寒之地,更是如此。
一切需要花钱来办的事,这些老百姓能自己动手就自己动手,自己动不了手的,就尽量缩紧开支,能不办的就不办。
在他们的观念中,活下去,让自己的孩子也活下去,便是一切。
能每顿吃黄米馍馍,就是好日子。
哪怕吃糠,他们都没有怨言。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多少人一生的写照。
萧奕之前调查过,大梁富庶的地方,百姓可月入三贯铜钱,西北百姓算下来一个月能有一贯半就算不错。
那时候萧奕在想,百姓吃吃苦,一贯半铜钱,每个月只花六七百文,剩下的用来交税,还能剩一点存下。
可随着对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了解,萧奕才知道,不管是富庶之地的三贯钱,还是西北这边平均下来一贯半的收入,都只是表象。
老百姓真正能拿到的钱,不足这个数值的一倍。
而且还需要考虑贫富差距过大,大量贫民的收入很低的情况。
如此低的收入下,要交的税可不光是夏冬两税和商税,每年的苛捐杂税加起来,要比两税高数倍!
这种情况下,能活着就已经很难了。
老百姓一个月用
的,不是萧奕之前想的六七百文。
真正的情况是,能掏出几十文买粮食,一家人再挖点野菜,便够三口人活着。
只是这几十文,不知多少百姓掏不出来。
也正是因此,粒粒皆辛苦的观念才在每一个中原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这是数千年饿出来的!
现在的西北,因为严格的管理和更完善的制度,让工钱能实实在在发到老百姓手中。
而两税之外又无杂税,无疑也大幅让西北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不少。
至于官府会不会因为少收税府库空虚,则有些有趣。
往年苛捐杂税不断,西北各府衙什么都不敢,府库都空虚。
今年没收杂税,西北办了不少大事。
不论是矿山扩大规模,各种作坊的大规模扩张,训练军队征召士兵都是需要花不少钱的。
买粮买各种材料,发工钱,都需要府库拨钱。
可即便如此,府库的钱竟还有一点剩余。
虽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京城专门拨了笔钱来让萧奕做事,可府衙可用的钱比往年多了数倍也是事实。
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律政司和新制度。
严格的管理之下,上下其手的难度和风险都大幅上升,让不少
人适应不了。
不过萧奕也没惯着这些人,该开除的开除,该判刑的判刑,该杀的杀。
即便因此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空缺萧奕也不在乎。
大量的新人被提拔上来,即便段时间因为缺乏经验闹出来不少问题,可从长期看,那些蛀虫越早清理掉,越是件好事。
当然,这种做法,在别处不可取。
地方势力错综复杂,世家势力盘根错节,再加上京城那些大人们的爪牙,各种利益链的交织,想要搞什么大动作根本不可能。
可西北毕竟偏远了些。
地方势力有,世家的影响也有。
可因为大蒙人的缘故,西北的地方势力和世家的爪牙,无论背后站着谁,面对萧奕的强势也毫无办法。
在西北的政务改良,相对独立后,那些人甚至发现自己看不懂西北的政务运转模式,更不用说插手其中搞各种猫腻了。
正是有这层缘故在,萧奕在西北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进行下去。
正是由完善的制度保障,强大的新军和神机营兜底,任何敢跳出来的人才能被雷霆万钧的扫除。
现在的西北,那些乡绅地主,那些世家爪牙,那些富商,依然不服萧奕。
毕竟萧
奕的种种作为,对老百姓来说是善举,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