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变数(1 / 2)

大明帝君 挚笔 1075 字 2个月前

朱鉴脸上顿时浮现出深深的敬佩。

在他看来,这位首辅大人完全对得起“鞠躬金穗,死而后已”八个大字了。

又见其他在场的官员们俱是面色疲倦,连于谦那样生龙活虎的人都免不了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

不由鼻尖一酸,噗通一声跪了下来,拱了拱手道,“诸位大人辛苦了!”

“朱大人,你这是作甚?”李元培连忙把朱鉴扶了起来。

接着,又让下人给他看了座。

一番客套之后,李元培才问起了正事。

“不知朱大人此次入京所为何事?”

“下官此行乃是应山西百姓所求。”

“应山西百姓所求?”李元培一愣。

其他埋头伏案忙忙碌碌的于谦、郭攸之等人,都抬起头看,看向了朱鉴。

朱鉴点了点头,转头朝外面道:“抬进来!”

众人狐疑地朝外看去。

几个小太监,抬着个沉甸甸的大木箱子。

朱鉴缓缓起身,走上前去,将那木箱子打开。

木箱子里的东西似乎异常沉重,朱鉴的腰都有些弯了,这才将东西拿出来。

众人的目光皆随着他的动作看去。

只见他艰难地举起一样五颜六色的东西。

那是一把造型奇特的打伞,伞盖周边缀着

五颜六色的布料,布料上还有着鲜血写成的各种歪歪斜斜的字体。

“这是……”在场所有人一惊,异口同声道:“万民伞!”

“不错!”朱鉴点头:“正是万民伞!山西百姓感恩朝廷恩德,感念陛下圣恩,也感念诸位大人们在京都劳心劳力,为山西百姓废寝忘食,助咱们渡过难关,是以万民自发自动制成这万民伞,请我一定要亲自交于朝廷!”

在场诸人全都愣住了,有不少甚至瞬间红了眼眶。

要知道,这万民伞可不是普通的伞,他通常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百姓对当地官员们德政的认可和歌颂,一般来说,只会送给当地的父母官。

可这次,山西的百姓们竟然将这份谢礼都送到京都来了,可见心中对朝廷的感激有多么浓厚。

李元培亦是老泪纵横,揉了揉眼睛道:“我等为官,为国为民本就是职责所在,百姓们如此厚爱,实在是令我等惭愧,惭愧啊!”

朱鉴却一脸感激道,再次行了一大礼:“诸位大人一心为民,自然当得起百姓们的感佩!此次山西能安稳度过灾情,少不了诸位大人的劳苦功高啊!”

“朱大人客气了!朱大人客气了!”

众人连连

谦让。

李元培抚摸着那把万民伞,抬头眸子问朱鉴道:“山西如今的情况如何?粮食可还够?百姓们可都有了避寒之地?”

“粮食都够,陛下想的那个暖房的法子也非常有效,现在咱们山西的情况算是基本稳住了,受灾范围虽然广,但遇难的百姓却不多。”

朱鉴想了想,又道:“而且,下官听掌管历时的主簿说,这几日气温似有回升,只怕再过个十天半月,倒春寒就有可能退去了。”

“那就好,那就好。”

听到朱鉴这样说,众人都松了口气。

唯有李元培,脸色虽然好看些了,但眉目间仍有隐忧。

朱鉴忙问道:“下官观首辅大人神色似有疑虑,首辅大人可还有什么为难之事?”

李元培叹了口气,“这倒春寒带来的灾难倒是控制住了,可是……唉,你们姑且看看这些……”

说着,他示意一旁还在研究万民伞的郭攸之过来,念一念桌上的折子。

郭攸之赶忙走过来,拿起桌上那基本明显已经翻烂了的折子,大声念到:“大同府调粮八十万石,御寒衣物十万件、无烟煤一万三千斤。灾情期间,共死亡三十七人……”

“锦州府调粮一百三十万石,御

寒衣物十五万件、无烟煤两万斤。灾情期间,共死亡五十二人……”

“襄阳府……”

“延安府……”

随着郭攸之一份份折子念出来,在场众人脸上的神色更加疑惑了。

若是按照往常的年份,遇到寻常的寒灾那都是要死伤数万人的,如今遇到这么百年难得一遇的倒春寒,死伤人数加起来却都不过千人而已。

这样的成果,已经是奇迹了!

就算不敲锣打鼓,祭拜天地,歌功颂德,那起码也能称颂一句壮哉!壮哉!

可为何,在李元培的脸上,却看不到半点喜色,甚至隐隐的比之前更加担忧了呢?

众人不解。

“首辅大人,这些折子上写的可都是好消息,您为何如此忧心忡忡?”

李元培摇了摇头,沉声道:“单论救灾一事,咱们已经取得了难得的胜利,可灾情虽然控制住了,但朝廷的粮食,却也消耗得所剩无几了!”

“国库无米,湖广无粮,我大明现在就是个空壳子,一旦风雨来袭,咱们根本无法支持军队粮草;粗略估算,此时我朝存粮,仅仅够咱们支撑五个多月了!”

“什么!”

“只剩这点粮食了!?”

众人顿时脸色大变。

有人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