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治标不治本(1 / 2)

大明帝君 挚笔 939 字 2个月前

朱正眼眸微微眯了眯,目光如一柄利剑般从郭攸之身上扫过,吓得他顿时后颈发凉,一下子呆在原地不敢动弹。

这些方法皆是治标不治本,也不是长久之道,反而会引起百姓和官员的不满,到时候一旦矛盾爆发,谁都压不住。

朱正想也不想就把郭攸之的办法再次否决了!

心中对他越发的不满,刚要叫郭攸之退下,突然想起刚刚俏儿提到的胡人,顿时一道灵光猛然出现在脑海中!

解决吃饭的问题还不简单?有粮就能吃饱肚子……

而粮食可不光是只有水稻,作为现代人,朱正很清楚后世还会出现番薯、土豆之类能大量种植、亩产上千斤的农作物!

要知道,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可是水稻的好几倍!

如果能找到这些农作物,再配合自己了解的现代种植技术,让人加以研究,假以时日,把这些高产农作物的亩产提高到三、五千斤都不是没有可能!

朱正越想越兴奋!

飞速回忆着脑海中关于番薯、土豆的相关记载,按照历史的正常走势,

这些高产农作物,应该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从云南、广东、福建分三条线路引进大明。

如今虽还是景泰年,按道理来说土豆、番薯此时应该还在美洲没有传过来,可架不住明朝商业发达,已经有不少胡商偷渡过来做生意。

这些人里,保不齐就会有带着土豆、番薯的人!

朱正眸光一闪,马上转头看向一旁的俏儿道:“你说前几日在街上见到了胡商?”

俏儿抬头不解地看他一眼,下意识道:“是呀,那些人黑漆漆的,看上去可丑了!”

“恩。”

朱正颔首点了点头,目光又看向了郭攸之。

郭攸之听到胡商二字,顿时如遭雷击,心下一阵惶恐!

他可是和胡商有过不少交易,甚至还有几个胡商走了他的路子,从海上走私船干了不少买卖!

朱正看在眼里,却不戳破他,只板起脸道:“郭卿家可有相熟的胡商?”

“陛下……臣……臣……”

郭攸之顿时吓得瞠目结舌,连天灵盖都隐隐有些发麻起来。

陛下这时候问起胡商之事…

…难道是想借题发挥,找他麻烦?

自己户部的账一团麻,又惹上走私的案子,难不成这户部尚书的帽子就要保不住了?

郭攸之顿时汗如雨下,身子都不由得有些微微发抖了。

他支吾好好半天,这才完整道:“臣……因公务倒是结识了几名胡商,但都只是……都只是点头之交,不曾……不曾有私交……”

朱正忍不住挑了挑眉,这堂堂户部尚书也太不经吓了啊!

转瞬又面无表情起来,道:“郭卿家不必紧张,户部的账是积漏已久,你刚上任,许多事还要多多劳心才行,等过了年关,熟悉了政务,自然也就不会如此手忙脚乱了。”

朱正这话说得轻飘飘的,可内里的意思却不简单,这是在告诫他,现在事儿没理顺还可以饶他一名,等过了年户部的账要还是一团乱麻,他郭攸之就可以卷铺盖滚了。

郭攸之豆大的汗水顿时滴下,双腿一软,吧嗒一下跪在了地上:“是……是……陛下圣明……洞察秋毫……臣感激不尽……”

朱正点了点头

,轻声道:“起来吧,既然你有相熟的胡商,可知他们下了船在哪歇息?”

郭攸之又是一怔,立马道:“入京的胡商通常都会歇在翠柳楼附近。”

翠柳楼?

朱正略一思忖,便明白了,这翠柳楼来往的人多,舞姬也多是胡人,鱼龙混杂的,胡商在那不打眼,官兵也不会搜过去。

倒是选的好地方。

朱正得了自己想要的消息,便放郭攸之出宫了,只是这天寒地冻的,被吓出一身冷汗的郭攸之回去便发了高烧,差点没把自己吓死,这又是后话了。

此时的京都虽然依旧破败,但毕竟是战后难得的和平时期,买卖还是渐渐恢复了正常。

今日是赶集日,街道上的行人比平常却是多了许多。

不少从外地赶来参加科举的学子,成了商贩们重点吆喝的对象!

朱正负手在烟花柳巷中缓缓穿行,眼观八方地注意着这里的每一个细节。

俏儿和王吉紧跟在身后,看着街道两边的热闹也是高兴不已。

“来来来!上好的兽皮啊!十年难得一见的白虎皮

!”

“看一看瞧一瞧!象牙啊!象牙!东非的象牙!价值不菲啊!”

街道两边都有不少人在叫卖。

俏儿好玩似的在街边淘了两个泥人,玩得不亦乐乎。

朱正眼神却落在了一处异常敞亮的摊子上。

只见那儿站着几个与大明人迥然不同的大汉,皆是鼻梁高耸,眼睛虽是黑色的,但却格外的深邃,头上缠着一个大大的布包,看着脖子都快要压断了。

这是典型的阿拉伯人。

在大明,他们被称作大食人。

大食国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活动范围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到南亚印度,再到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