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统兵主将(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593 字 5天前

钟粟刚刚对张叔夜和宗泽叮嘱了一番,洪六便已经来急急忙忙传唤。

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赵佶对两人的问话就结束了。

紧接着,钟粟、曾布、章惇都被传召到延福宫。

其实说起来也就五六个人,赵佶已经下定决心要干一票大的,但这种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否则就要授契丹人以柄。

就算是和平时期,各国同样会在对方的阵营里安插一些谍子,他们会时刻打探消息,定期将消息传送到国内。

不管怎么样,这样的人不得不防,天子之兵出兵这件事情,只能仅限于这几人知晓。

当然,兵部、户部这些地方都有关系,但完全可以说成增兵一万之类。

大宋百万雄兵,就算一万人,兵部那里也不会放松,但如果皇帝想要糊弄兵部,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老赵要往边地增兵一万,兵部只需拿出勘验之类的手续即可,至于户部,粮饷物资之类的多挑拨一万人的便是。

究竟要干什么,该让知道的一定会说,不该知道的,照做就是。

不完全绕过兵部,但却不告诉具体情况,这就是目前采取的手段。

几人进了延福宫后,张叔夜和宗泽退到了外面等候再次传唤。

他俩之前已经以奏疏的形式汇报了军卒训练、火器研发的事项,这次赵佶传召,也只是想见见二人。

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张叔夜和宗泽已经意识到,两人无论如何要去军中任职,至于统帅是何人,赵佶似乎没有透露的意思。

两人在等候的这段时间,心里的确七上八下的。

张叔夜一面是踌躇满志,一面又有些担忧。

要知道,对于这支天子之兵的各方面情况,没有人比他更加熟悉。

如果要指挥这支兵打一场小规模的战役,虽然未必能够如臂指使,

但也能挥洒自如。

谁也无法保证百分百地打胜仗,但谋划部署这些前期工作,往往对战役的结果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让他干偏将,也不是不可以,他就担心,万一主将是个官二代,不了解情况,又不听他的建议。

就算训练再怎么到位,装备再怎么精良,那也是想对方送人头的。

主将和副将的配合,有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

宗泽又是另外一番想法,虽然他不想承认,但却已经意识到,自己想要逃过显然已经没有了任何可能。

这支兵的所有独门兵器,几乎都是出自他的设计,一旦上了战场,往往面临着后续的服务。

那些武器如何保养,坏了又要怎么修复,使用的原材料是什么情况,这些都不是小事情,只要有纰漏,必定非常麻烦。

这样一来,自己无论如何得加入军中,文官显然是做不成了。

可这支天子之兵究竟带着什么样的任务,一年半载能不能回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情况。

如果是短期任务,回来之后或许就可以转岗,干文官。

但如果是长期任务的话,那就有点麻烦了。

两人在纠结中,延福宫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执行的作战任务已经确定,但在主帅的决定上,居然出现了分歧。

“钟侯,天子之兵,自然要陛下信任之人。

因此老臣以为,带兵将军一定要慎重考虑。”

虽然没有明说,钟粟却听得明明白白,这话表达的意思显然是不会考虑张叔夜为主将。

张叔夜在宋哲宗时期其实已经闯下了腕儿,但知名度还是差了些。

再加上,大宋还是比较倚重开国之时就已经形成的将门。

这些人虽然有时候有坐镇一方的嫌疑,但总体来说,以为树大根深,就算要做出谋逆之事,那也得考虑祖上打出

来的清明。

可以说,如果要谋逆,成本实在大的难以想象。

如此一来,还不如继续忠心于大宋。

或许功劳已经到了天花板,想要更进一步几乎没有可能,但坐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的确是个极其不明智的选择。

所以,如果从将门中选将,这也算是一个非常稳妥的做法,曾布的提议,显然还是很有道理的。

赵佶一听,他差点就要投赞成票了。

但一想到钟粟应该还有他的一番说法,还是忍住了。

“章卿家,你是怎么想的?”

赵佶一时不知如何反驳曾布,便又向章惇问道。

“曾相之见,实为老成谋国,将门选取忠心于大宋忠心于陛下之将,实在上上之策。未虑胜先虑败 ,未虑得先虑失。如此才可让我大宋江山永固。”

章惇说完,看来钟粟一眼。

章惇在心中默默想着,钟老弟,对不住了。有些事情,还得听听我们这些老人的想法,不要一味地玩小聪明,未必会有好结果。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章惇实在不想和钟粟唱对台戏,毕竟钟粟似乎救了他。

而且在后来的很多事情中,钟粟证明了自己的明智。

但是,章惇毕竟不是钟粟的奴仆,不可能事事都听他的。

之前和曾布两人在东市的一处酒馆中,两人就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