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高产作物推广(一)(1 / 2)

大宋教书匠 文佬 1070 字 2个月前

有了前一年的试种,户部还对几种高产作物的收成进行了评估,这些都向各地进行了公布,所以这一年的高产作物推广效果还不错。

其实算下来,前一年汴京大学学田产出的种子还是少了很多,想要在大宋全国推广是做不到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部分农民,打死都不愿意做小白鼠。

大宋经历了多次的新旧两党反复争端,政府的公信力差点就没降到冰点。

农民对大宋朝廷有时候真的很失望,有些政策几乎年年都在变化,甚至在一年中都会反复发生变化,让农民不知所措。

政策的反反复复,几乎没有什么规律,让大宋百姓只能以最保守的方式生活。

几种高产作物的推广也一样,一开始大家真有点观望的意思,毕竟这东西到底好不好种,知道的人太少了。

可钟粟却有两个优势,那就是《汴京头条》强大的宣传效果,还有就是汴京大学学田的那些农民。

大宋的农民识字的太少太少,但大量的乡野之中,却有着不少蒙馆。

这就好办多了,蒙馆中的先生,如果有秀才资格的,往往还可以从县衙免费获得一份《汴京头条》。

现在蒙馆

中的学习,在正常的课业结束后,往往还会读一读报纸,自然就是《汴京头条》。

不管是蒙馆的先生,还是那些童蒙,千篇一律的“三百千”还是比较乏味,就算添加了钟粟版的《三字经》,也只是丰富了学习的教材,枯燥的客观情况依然存在。

可有了《汴京头条》,情况就不一样了。

从最早的《西游记》连载开始,不少蒙馆的先生和学生都被迷上了,强烈的追读愿望,让蒙馆的先生都准确掌握了《汴京头条》每一期的发行时间,只要一到县衙,蒙馆的先生必定第一个来领取。

虽然不少蒙馆先生明白,《西游记》和正统的学习内容相比,实在是娱乐性太强了。

可后世《西游记》的连环画、影视作品的大火,都证明了一点,这就是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

即便大宋的读书人思想多么顽固,必要的娱乐还是要有的。

全民都在等待《汴京头条》,对《西游记》的追读热火朝天,但钟粟却把头埋在桌子上一言不发。

自己只是记住了《西游记》的故事梗概,主要依赖的还是传媒学院写作班子的润色。

即便这些人再怎么努力,还是比不上吴承恩原著的

效果。

可惜自己穿越时过于匆忙,否则多带点东西,比如带上一座《天道图书馆》之类,说不定一年时间就可以帮助大宋秒天秒地秒空气了。

这次的高产作物推广,《汴京头条》的影响力一下子发挥出来了。

本来朝中不少人其实都不看好,知道百姓的工作不好做,没想到比预想中的要顺利好多。

当然,那些实在没兴趣的,也不强求。

这种事情急不来,种子的数量又不是太充足,暂时只能如此了。

当然,为了将更多的种子都推广出去播到田里,还是想了不少办法。

陈旉这次机会亲自上手,他连续跑了汴京周围的好多地方。

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将大好的甘薯种子做成薯条,然后给饥饿的孩子们散发。

数量虽然毕竟少,但大家吃到了甜丝丝的甘薯,多少回有一些反应。

这种手段尤其适合那些反对声音尖锐的地方,几袋薯条散发出去,总会有几个人来咨询。

比如这东西产量怎么样,是不是容易种植。

只要有人关注,那就意味着有眉目了,陈旉带的人自然是有问必答。

钟粟的想法也很明确,只要将学田中产出的那些种子分配个大概就行

了。

这种事情,还是需要大家从内心认可,强制是最差劲的手段,弄不好还会出人命的。

如果真有剩余,也不是什么问题,放在自己旗下的酒楼中慢慢消化就行。

另外,皇宫中也可以再送去一些。

他可是记得,赵佶自从第一次吃到甘薯后,一直都是让御厨省着做的。

既然是从种子里面抠出来的,赵佶也不好意思肆意挥霍。

倒是那些皇室成员,过惯了奢侈无度的日子,没多久就将那些送来的马铃薯甘薯解决了个一干二净。

到处推广高产作物几乎持续了大半个月,陈旉这些日子几乎就没好好休息过。

等再次回到汴京大学,人显然比起之前变得又黑又瘦。

好在钟粟之前就有谋算,过年之前就将发往南方的种子提前运到了各处。

成都生产建设兵营那里是一个集中种植地,那里毕竟是军方负责,不存在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枢密院的命令就是最高指示。

别说种植马铃薯甘薯玉米了,哪怕将石头种进地里,他们照样会服从。

至于南方一代,钟粟倒是没有太刻意。

虽说甘薯和马铃薯南北方种植都没有问题,南方种植产量甚至还会高。

但同样有

个问题就是,这些作物比较是辅粮,牺牲主粮种植来种辅粮,显然是不可取的